引言:

“饮宴”亦作“饮燕”,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聚在一起饮酒吃饭。但在中国古代,由于食物来之不易,所以古人对饮食这件事特别重视,因而就围绕着聚会吃饭形成了一系列的礼制。

到了汉代,饮宴之风突然兴盛,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将饮宴视作是礼仪社交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还从中延伸出了很多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汉代饮宴为什么会空前繁荣?又展现出了哪些特点?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特殊意义?这还要从汉代的社会大环境说起。

一、国家稳定口粮足,食材丰富烹饪精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盛期。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休养生息,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一改秦末民生凋敝的状态。对此,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国家的快速强盛带来的是国家自信心的萌生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多,而饮宴无疑是能够展现国家自信和经济、文化发达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大背景下,饮宴自然而然地就发展了起来。

社会的稳定、统治者的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稻开始在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而小麦则成为北方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粮食增多以后,人们开始用富余的粮食来发展养殖业,使得猪肉、狗肉、鱼类等肉食日益丰富,最终使人民摆脱了“七十可以食肉”的饮食限制;粮食增多以后,人们开始用富余的黍、稻、秫、稗等来酿酒,使得酒不再是统治阶层专享的奢侈品,而是逐渐变成了百姓的日常饮品;粮食增多以后,人们开始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加之张骞通西域后,大量新品种的传入,使得汉代的蔬菜、水果供应都大为丰富。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在吃饱之余追求吃精,从而促进了汉代烹饪技术的发展,据《齐民要术》记载,汉代的烹饪方法就有蒸、煮、羹、煎、熬、腊、脯等十多种之多。

社会的安定富足,粮食、肉食、果蔬的丰富和烹饪技术的发展,不但促进了饮食行业的兴盛,同时也使得饮食的社交属性越来越浓重,从而促进了汉代饮宴的发展,饮宴的类型、规模、举办次数和丰富程度都取得了前代未有的突破。

二、礼仪繁复规矩多,无酒不欢围坐食

汉代饮宴遵循着严格的礼仪要求。饮宴开始前,主人首先会对饮宴场所进行布置整理,并对餐器进行清洁。随后,主人会根据客人的身份尊卑和年龄长幼,亲自或者命令仆人,先是拿着扫帚扫干净院子,然后站在门口迎接客人,这就是所谓的“拥慧迎门。”

饮宴过程中也有很多礼仪要求。首先,在饮宴时的座次还有尊卑之分,大致来说以东向或以南向为尊,以房屋的类型朝向来定,和我们现在的习惯差不多。饮宴时,通常都会有乐舞百戏助兴。进行到高潮时,主人也要起身跳舞,并请宾客一同参与,被邀者不得拒绝,否则就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

饮宴结束后,主人要亲自将宾客送出门外,互相拜谢两次。第二日,宾客则要穿着与饮宴时相同的服装前来主人家再次拜谢。之后宾客还要回请主人。宾客之间的这种往来,进一步促进了汉代饮宴的发展。

除了行为礼仪之外,饮宴对食材和器具也有很多规定。比如《礼记·王制》就曾规定,诸侯无故不能吃牛,大夫无故不能吃羊,士无故不能吃猪狗。与此同时,《礼记·礼器》也对饮宴中的食器配置作出了具体说明:“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盐铁论·散不足》则对食器材质进行了规定:“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紵器,金错蜀杯。”

宴飨过程中具体的礼仪和食材、器具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等级尊卑的差异。

与此同时,汉代饮宴也形成了无酒不欢的习俗。饮酒助兴已成为了饮宴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从而有了“百礼之会,非酒不行”的说法。汉代饮宴虽然对席间的进酒、敬酒、劝酒、罚酒等环节都有明确的礼仪规范,但主人和宾客受酒精刺激后,往往就不再恪守酒礼,饮宴酒礼最终也名存实亡,从而使饮宴少了些拘谨之气,多了一层豪爽、快乐之风。

除此之外,汉代饮宴方式也从分坐分餐方式向围坐分食方式转变。汉时的饮宴最早是席坐分餐,吃饭时,主人会在地上铺上席子,然后再在席子上摆上桌案。客人到主人家后,脱鞋入席,坐于案前,一人一餐,所以饮宴也被称为筵席或筵宴。

张骞通西域之后,胡床和床榻等坐具传入中原并迅速普及,既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也导致人们的进餐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饮宴也从一人一席的分坐分餐方式,逐渐过渡成多人围合于桌前,共同进餐的方式。

三、笼络群臣控外邦,广施仁政聚人心

饮宴是君王笼络与控驭群臣的重要手段。

相比于朝堂议事,饮宴有很强的私人化特点,天子可以以此来展示对臣子的亲近和信任,以使臣子本人感到恩宠备至,从而让他们忠心耿耿,效忠朝廷。

饮宴的过程也比较随意,在“君臣欢康,具醉熏熏”之间,皇帝可以用轻松的方式解决某些政治难题,达到某些政治目的。

《后汉书》中就记载说,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天下的征战过程中,就经常以饮宴的方式,结交地方豪族和军阀,以此来沟通关系,比如陇右军阀隗嚣,光武帝就数次邀其饮宴,“每召见燕言,夜至天明。”而光武帝手下的名将马武、马援等人,也是光武帝通过饮宴的方式,拉拢而来。

光武帝建立政权后,更是频频宴邀邓晨、岑彭、郭伋、冯勤等功臣宿将,一方面是为了表示亲厚和任用,一方面也是为了对他们进行告诫和控驭,从而使他们彻底忠于皇室。

汉武帝

与此同时,饮宴也是笼络外邦的重要外交手段。据史料记载,汉代的帝王经常会为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首领举办盛大的饮宴。比如汉武帝太始三年春正月,就曾在甘泉宫,饮宴“外国”宾客。宣帝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时,宣帝也曾“置酒建章宫,飨赐单于”这些为外邦专设的饮宴在发挥安抚作用的同时,也隐含着震慑的政治意味。

除此之外,饮宴也是体恤下情,聚拢人心的重要方式。汉代在发生皇帝登基、帝加元服、嘉瑞征祥、招纳四夷等重大政治喜庆事件时,朝廷都会组织被称之为“赐酺”的大规模饮宴活动。

饮宴也是养老礼的重要内容。汉代政府规定,每年十月,地方上都要“行乡饮酒之礼”,宴请乡中的耆老长者。皇帝也会定期宴飨三老、五更。饮宴时,皇帝不但会亲自在门屏前等候,而且还会以三公九卿作陪。

赐酺和养老礼都是“仁政”的重要手段,是通过施恩慧的方式,来获得民众的支持与爱戴,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维护王朝稳定。

结语:

饮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礼制形式,它本来诞生于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但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的逐渐富足,肉食、果蔬和调味品逐渐丰盛,烹饪手法也越来越精细,从而推动了饮宴的进一步发展,不但使饮宴的规模和次数空前扩大,也使饮宴的礼仪也更加繁复,而且还出现了无酒不欢和围坐分食的新特点。

随着饮宴的不断发展,饮宴本身也延伸出了很多特殊的意义,逐渐成为封建王朝对外显威异邦,对内笼络臣民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汉代饮宴的礼仪也成为了中华几千年饮食文化的源头,许多习俗沿袭千年,至今仍留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饮食和社交。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礼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