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东汉时期国宝,向世人展示曾经的曲艺,专家:太形象了 “曲艺”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有的艺术形式,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是由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仍然活跃在民间的各族曲艺共有四百个左右。

“说唱”是中国曲艺艺术的主要特征,然而它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经是无从考证的了。不过,这件出土于我国西部四川省的东汉时期击鼓说唱俑,倒是可以为我们讨论曲艺的历史起源问题提供一丝线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两汉时期是我们古代封建社会取得的第一次强盛时期,从公元前二零二年汉高祖刘邦称雄到公元二零年曹丕废帝,历时四百二十年。在汉朝初年,百废待兴,经济即将面临着崩溃。 汉朝初代统治者吸取了秦朝从强盛到迅速灭亡的经验教训,以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为主要方向,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削减了商贾大户的经济实力,减轻农户们的赋税。

到了汉文帝时期更是进一步的提倡节俭,提倡农耕,甚至下旨免了天下农田的租税十二年之久。后景帝继位,他沿袭了文帝对于农业的“态度”,将租税缩减至三十分之一,从而出现了以经济鼎盛而闻名于历史的“文景之治”。 汉代的陶俑就是在这样繁荣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且兴盛起来的。由于国力的强盛,汉代的贵族王侯们的生活也变得越发的奢侈、纵情于享乐之中。 在活着的时候要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在身死之后更要用厚葬来展示自己的德行,“厚葬为德,薄终为鄙”成为当时人们的不用言说就依然成为风气的规则。

当时的王公贵胄们不惜倾尽家财也要建立一座华丽的陵墓,多姿多彩的汉代彩陶艺术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 说唱俑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和幽默,大多数都是由一个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当时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九六三年,在四川省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室墓中,人们发现了说唱俑。它通高六十六点五厘米,灰陶,捏塑造,因为年代的久远,它上面的彩陶已经很难看清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由于这个职业的关系,这件陶俑的整个形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的滑稽,你看到它的时候就觉得很好笑。他的头本来是可以正面向前的,但是塑造者却“偏”要它偏到一边。 他的脖子本来是可以伸直的,但是却呈现出故意向前的形象;肩膀是平原的,但为了达到滑稽的效果,故意将双肩耸起(看起来有点猥琐哎)。 夸张地将腰塌下,将屁股撅起来,眯着双眼,嘴巴也呈现着歪斜的状态,甚至将人物的舌头伸得老长并且用力的舔着他的鼻子…… 这些滑稽的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也达到了艺术家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连专家们也说它真的是太形象了。

说唱俑的发现证明了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发展到成熟的状态并且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击鼓说唱俑不但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杰出的作品而且也是我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 它从不同的层面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当时的民俗以及人文地理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参考价值,现在它被收藏在四川省的博物馆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