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文有张仪、苏秦等合纵连横,武则涌现出了“战国四大名将”。而笔者今天要讲的就是战国时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名将领,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典故,这位将领就是廉颇。

廉颇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他的知名度靠的居然不是他傲人的战绩,而是一出“负荆请罪”,甚至被写进了我国小学课本。但身为“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的传奇远不止此。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讲讲发生在廉将军身上的神奇之处。 有句话叫做“网络上重拳出击,现实中唯唯诺诺”,其代表的是一些人充当“网络巨人”,但现实中却是一条可怜虫。廉颇虽然生在古代,但也有一点这样的意味。 他是在对秦国的战争中据守不出,是为“唯唯诺诺”,但在后来对燕国的战争中以少胜多,是为“重拳出击”。然而我们也不能认为廉颇就是欺软怕硬,这其中的许多原因都需要去战史中寻找。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王龁率军攻占了韩国的上党十七城。韩王向赵国求援。赵孝成王在权衡利弊后,认为应当派人去救援韩国。 于是他派廉颇率军十万前往。秦赵双方在长平对垒。就在这种情况下,廉颇选择闭门不出,任凭秦军如何在外挑战,廉颇就是不肯出战,以逸待劳。

按理来说,廉颇是援军,不去主动进攻,反而闭门不出,是何道理?但实际上廉颇的选择是正确的。首先秦军长于野战,兵强马壮,再加上刚刚连战连胜,士气高昂,此时贸然出击必定会失败。 于是廉颇高筑营垒,在丹河东岸构筑了坚实的防线。这一做法让赵王也十分不满。然而此时的秦军却有些粮草不济,不适合再继续对峙,只得使用反间计试图将廉颇换掉。 因为赵王也看不惯廉颇的做法,于是将赵括换为主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各位读者也就很清楚了。主动出击的赵括大败,随后赵军有四十万人被亲军俘虏并坑杀。

这一战让赵国元气大伤,几乎全部的兵力都在长平损失殆尽。就在数年后,燕国相国栗腹出使赵国。他来到赵国,见找过一派萧条景象,觉得时机成熟。于是,他回国后,立即上奏燕王赵国的情况。 燕国君臣商议后,决定大举进攻赵国。燕国总共集结了六十万大军,其中四十万由相国栗腹亲自率领,另外二十万由将军卿秦统帅,鄗代之战爆发。

无法果然不出栗腹所料,赵国能出动的野战军只有区区数万人。加上各个城池的壮丁和新兵,总共集结了十三万兵御敌。最终赵国还是以廉颇为主将,乐乘为副将,率兵北上。 十三万对阵六十万,这个数字实在是悬殊。所以廉颇并没有选择固守,相反,是主动出击。他亲自统帅八万人,将另外五万交由乐乘。他将自己的八万人编成了八支万人队,排成楔形,将全军所有人甚至自己都编入了队伍。随后,同时进发,向燕军的阵地“钻”去。

这个阵法叫做“龙钻”之阵,适用于主将勇猛、将士用命的军队。而此时的赵军则恰恰是这个情况。燕军虽然人多,但被冲乱了阵脚。而一条“龙”目标明确,直接冲向了栗腹的中军所在地。最终燕军大败,栗腹阵亡。赵军追亡逐北,斩获无算。 此时战场的另一端,乐乘正在高筑营垒,打算与燕军打持久战。而栗腹已经战败,卿秦开始撤退。乐乘也是名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五万追着二十万人打,乐乘甚至生擒了对方的主将卿秦。

总结: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虽然我们对他的了解可能止于负荆请罪,但廉颇在战场上的表现更加富有特色。他是能“唯唯诺诺”,也能“重拳出击”。面对强大的秦军,他选择避其锋芒,以逸待劳。 但面对侵犯自己国境的燕军,他却能与全军同仇敌忾,摆出与军队同生共死的阵型,大败数倍于己的敌人。由此可见廉颇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过人的谋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