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宋代易学家,名字叫王昭素。他品行卓绝,经常用自己的好品行去感化别人,连当时的皇帝宋太祖都将其名言作为座右铭。

下面就来分享王昭素的故事,并感悟一下他的品行给我们的启发。 一.学问渊博,受百姓称赞 王昭素,是宋朝酸枣(今河南延津)人。他从小就好学,博通《九经》,并研究《老》、《庄》,尤其精通《诗经》、《易经》。他认为王弼、韩康伯注的《易经》和孔颖达、马嘉运对《易经》的疏义不见得都正确,于是就著了《易论》23篇加以修正与完善。 王昭素不仅学问渊博,而且非常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他为人敦厚,乐善好施,淡泊名利,靠教书维持生活,常聚集四方学子,亲自教授他们,为乡里人所称赞。所以,乡亲们若发生争执,大都不去找官府去理论,反而找王昭素来解决。由此可见,人们对王昭素的尊敬。 当时的朝廷与皇帝欣赏王昭素的品行与学问,多次邀请他入朝为官,他总是婉言谢绝,因此,王昭素一生都未曾做过官。他常常为别人着想,所以不仅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行为还教育和感化了好多人。

二.用好品行去感化别人 先说一个王昭素总是为别人着想的例子:他的家中有一头驴子,有很多人都来向他借驴用(当时驴被认为是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因此,每当王昭素要外出时,总是先问仆人:“外面有没有人来借驴呢?”如果仆人回答说:“没有。”王昭素才放心出去。因为他怕如果自己外出了,来借驴的人会找不到人。 再说一个由于王昭素的好品行,稳定了市场物价的故事:王昭素每次到市场上去买东西,别人开价多少钱,他就给多少钱,从来不讨价还价。卖东西的人见他正直忠厚,反而过意不去,就告诉他:“刚才索取的价钱高了,实际上这东西值不了这么多钱!” 王昭素却诚恳地说:“你就按这价钱收下吧,免得别人说你随便要价!”从此以后,市场上竟没有人再说假价钱了,卖东西的人还互相告诫:“王先生买东西时不可多收他的钱。”就这样,因为他的好品行,居然稳定了当时的市场物价。

还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到王家企图打洞穿墙,但没有成功,王昭素发觉以后,一边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扔到外面,一边大声对外面的小偷说:“你东西拿到后赶快离开,否则恐怕会有人来逮捕你!” 小偷听了,十分羞愧,他丢下东西,悄悄地走了。谁知从这以后,王昭素家乡偷盗的风气也因此几乎绝迹。这就是:王昭素大度言行改善了乡里的民风。 三.宋太祖将其名言作为座右铭 王昭素除了教书育人外,还能慧眼识别人才。李穆及其弟弟李肃、李恽都是他的学生,他通过仔细观察,曾对李穆说:“你所说的精理, 往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又对别人说:“李穆兄弟皆良材,李穆尤其深沉厚道,他日一定位至宰相。”后来李穆果然官拜参知政事(宰相)。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已经是参知政事的李穆将老师王昭素推荐给朝廷。宋太祖诏命并接见他于便殿,当时的王昭素年已77岁,但精神仍很好。宋太祖赵匡胤便向王昭素请教治世养生之术。 王昭素回答太祖说:“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何以言之呢?盖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故治国之道,莫如爱民也。而欲为身之害,害少则身安。故养身之道,莫如寡欲也。而人主爱身,乃可以爱民;而安百姓,终可安其身也。 太祖觉得王昭素说得很有道理,便将这两句言语,书于屏风及几案上,以便时时警示反省不能遗忘也。这便是有名的“受言书屏”的故事。

后来,宋太祖希望王昭素可以留下来为官,但王昭素淡泊名利,志不在此。宋太祖于是授其为国子博士,赐茶药及钱二十万,让他回家养老。王昭素最终在家里安享高寿至89岁。 四.王昭素品行给我们的启发 上述事例与故事充分说明:宋代易学家王昭素,不仅自己品行卓绝,而且经常用自己的好品行去感化别人,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太祖都将其名言作为座右铭。他注重自己道德修养、用好品行去感化别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只需学习与借鉴王昭素的精神,而不是去模仿他的具体言行,因为,现代与古代人们的道德与价值观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古人的言行,可能就会导致犯错,甚至现行触犯法律。 让我们努力学好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梦想,竭尽全力,奋斗终生!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