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皇城南部,一座富丽堂皇的别墅群“池馆台榭,当时第一”,格外醒目。主人御史中丞崔宽命令一支拆迁队悄悄进入建筑群,在围观人群的叹惋声中,将“第舍宏侈”的别墅悉数“毁拆。” 邠州行营,歌舞升平,觥筹交错。中书令郭子仪正在宴请宾客,其乐融融。突闻密报后,神色大变,立即传令“减坐中声乐五分之四。” 京兆尹府,深受唐代宗宠信的黎干突然一改平日出入的高调行为,一日之内,将百余骑侍从骤减至“止存十骑。” 以上事件,都发生在一日之内。而且自京师到地方,从高官至小吏,短时间内突然“变奢从俭者,不可胜数。” 大小官员们“变奢从俭”的原因,源自杨绾拜相。
(一)平分津贴 杨绾出身儒学世家,自小聪慧,“敏识过人”,成人后“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在唐玄宗主持的特别考试中,杨绾以“辞藻宏丽”兼精通诗赋的优异成绩名列榜首,并被破格提拔为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陷长安,杨绾等旧臣被叛军羁押在京城。他得知“肃宗即位于灵武”后,用尽千方百计逃出虎口,历经千难万险赶到灵武拜见新帝。新朝正处草创期间,急需贤良人才。杨绾的出现,使众臣与唐肃宗都极为欣喜。他被朝廷任命为“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中书舍人是皇帝的秘书,杨绾因年龄大资格老而被尊称为“阁老”,按照官场潜规则可以理直气壮领取本部门五分之四的办公津贴。杨绾却坚持不搞特殊化,认定大家既然官职待遇相同,就应不分年龄“悉平分之。”从此,办公津贴一律平分,杨绾由此深受舆论称赞。
(二)清正拜相 杨绾担任吏部侍郎期间,曾高瞻远瞩上奏贡举弊端,成功说服唐代宗停止有“走侥幸之路”的童子科考试,使“天下高其议。”改任吏部侍郎主持官员选拔工作后,他鉴别候选官员清正精准,“人服其公。” 杨绾虽极力避免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当时,奸相元载秉政,朝臣出于各种目的“多附之。”杨绾却如一股清流,“孤立中道,清贞自守”,公事公办,从不私下拜谒。元载妒忌杨绾素来声望高正,一直对其疏远打压。他暗助唐代宗诛杀权宦鱼朝恩后,以鱼朝恩曾兼管国立大学玷污了最高学府为由,奏请唐代宗提拔名儒杨绾担任国立大学校长。元载此举貌似尊重杨绾,实则是企图趁机将他从实权岗位挪到闲散位置上。 元载的阴谋因自己过于贪婪而流产。他卖官鬻爵、“官由贿成”的臭名,与杨绾清廉自律、一身正气形成鲜明对比。杨绾在百官中收获的好口碑,使唐代宗不但否决了元载居心险恶的提议,反而将杨绾纳入宰相的考察目标。唐代宗处死元载后,拜相“久积公辅之望”的杨绾。 诏令一出,众望所归,“朝野相贺。”杨绾“累表恳让”无果后,毅然走马上任,开始治国理政。 (三)厘革旧弊 杨绾拜相后,采取一系列拨乱反正措施,力图重振大唐雄风。 裁减冗官:针对各州刺史均兼任团练与守捉使掌管兵权现状,杨绾条分缕析,谏言以“官号重复”为由,“罢天下团练、守捉使。”此举施行后,极大理顺了军政关系和朝廷与地方关系。 收回权力:依唐旧制,地方刺史不论被罢免或调离,都必须在收到朝廷“鱼书(朝廷任免州郡长官时赐颁的鱼符和敕书)”后方能离任。唐玄宗时,别出心裁设置诸道采访使官职,专职查访地方官员政务得失。采访使有权暂停“不称职”或贪污受贿的刺史职务,上奏朝廷征求处理意见。杨绾谏言,将观察使(即原采访使)官员消减一半,只能将劣迹刺史材料上奏朝廷,取消其将刺史停职权力。观察使不得派人代管地方政务,刺史因故离职期间,由副职主持工作。此举极大限制住权力外溢,使朝廷得以收回权力。 区分兵种:针对各藩镇自行召募军队现状,杨绾高瞻远瞩建议朝廷,根据地域大小规定各镇兵员总数,且严禁藩镇私自召募。他还同时将州兵划分为“官健(召募给家粮、春冬衣者)”和“团结(春夏归农、秋冬追集、给身粮酱菜者)”两大类,使官兵与民兵各司其职,极大提高了战斗力。 调整俸禄:安史之乱后,朝廷常现“官品同而禄例差”的怪相,“州县官俸不一”更是屡见不鲜。经济发达的“江淮大州”刺史俸禄高达“月千缗”,“山剑贫险”地区的刺史“止数十缗。”杨绾建议唐代宗先提高京官俸禄,依官职高低每月120贯至2贯不等。理顺京师后,杨绾再“定府州官月禀”,统一富庶与贫困地区“节度使以下至主簿、尉”官员的月薪标准。此举以多补少,使官员们心悦诚服,朝廷“上下有序,法制粗立。” 经过杨绾呕心沥血努力,朝廷终于重现太平盛世曙光。
(四)鞠躬尽瘁 杨绾严于律己,以俭朴为乐。他历任要职,从不留意家产和生计。他将每月领取的俸禄,“随月分给亲故”,直至分发完为止。 他学识源深,境界高尚,结交的朋友“皆一时名流。”他时常与朋友们“清谈终日”,绝口不涉及名利二字。他看出有些朋友与自己交往居心不良,纯属想沾自己的光以谋求职位,于是故意大谈特谈玄远之理。朋友领会其心意后,实在不好意思开口,“内愧而退。”随着杨绾“德望日崇,天下雅正之士争趋其门,至有数千里来者。” 正当唐代宗拟进一步倚仗杨绾继续改革之际,拜相仅十日的杨绾因过于操劳导致旧病复发,继而突然中风,卧床不起。唐代宗心急如焚,特意诏令他在中书省边治疗边休养。遇到需要紧急处理的政务,唐代宗总是令人小心翼翼把他搀入延英殿详细咨询。唐代宗不余遗力支持杨绾提出的每项改革或补救时弊的方略措施,“恩遇莫二。” 杨绾感激涕零,深恐病情影响朝廷政务,多次口头书面请求辞去宰相职位。唐代宗视其为股肱,屡次下诏敦促勉励他,坚决不批准辞职。杨绾病情加重后,唐代宗每天派宦官探视询问病情,并令御医“旦夕在侧”救治。每当听到杨绾病情有起色,唐代宗便“喜见容色。”杨绾病薨噩耗传来,唐代宗“震悼久之,辍朝三日”,对群臣痛心疾首道:“想必是上天不想让我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否则为何这么快便夺走我的杨绾!” 杨绾“以清名俭徳为相”虽仅三月,却能大刀阔斧整顿纪纲、“厘革(阙)政)”,使朝政出现“已有可观”的新气象。他“历官有素丝之节,居家无匹帛之余。”他“以德服人”,使朝野人心归化,被后世苏轼兄弟誉为为能使“淫侈改度”的“唐之贤相”。 花甲之年溘然长逝的杨绾,用精彩的一生生动阐释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与深度!
作者简介: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近百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