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凤之善守,曹变蛟之力战,均无愧良将材。然而运移事易,难于建功,而易于挫败,遂至谋勇兼绌,以身殉之。盖天命有归,莫之为而为者矣。——《明史》 曹变蛟,大同(今山西大同市)人,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之侄。曹变蛟自幼跟随伯父曹文诏征战,作战勇猛,号称“勇贯三军”,有“明末第一勇将”之美誉。崇祯四年(1631年),曹变蛟随曹文诏转战山西,曹变蛟独领千余骑兵,屡破农民起义军十余万,一举肃清山西。而后,朝廷命曹变蛟率本部军马留守山西,山西境内从此安然无事。

崇祯七年(1634年),起义军攻入湖广(今湖南、湖北),曹变蛟奉诏率部南下攻打义军,关外的八旗军则趁机攻打山西重镇大同,曹变蛟遂率部北上驰援,当年七月,曹变蛟在广武(今属山西朔州市山阴县)击败八旗军,一战成名。崇祯八年(1635年),曹文诏被义军击杀,曹变蛟临机收拢曹文诏的旧部,又编成一军,继续与义军作战,并在凤阳大破义军领袖高迎祥,斩杀义军将领350余人。此后,曹变蛟长期活跃在中原、陕甘、湖广地区,与义军多有交手,成为义军最恐惧的明军将领之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五月,皇太极(清太宗)集中10余万清军主力攻打明军在关外的重镇锦州,锦州是明朝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的重要环节,也是屏障山海关的重要据点,战略位置极为重要。锦州告急后,崇祯皇帝以大学士洪承畴为帅,集中大明最精锐也是最后的明军主力北上救援锦州。曹变蛟亦奉诏随洪承畴出山海关,并驻防宁远。当年七月,洪承畴命令曹变蛟和援剿总兵官左光先、山海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刘肇基出宁远城北上救援锦州。不久后,明军在松山、杏山等地遭遇清军前锋,双方展开激战,互有损伤,清军退守义州休整,洪承畴也撤回宁远驻防,双方进入短暂的僵持阶段。

随着锦州的局势持续恶化,崇祯皇帝再次抽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率所部明军北上宁远与洪承畴会师,并皆受洪承畴节制,此时洪承畴可以指挥的军队突破了13万人,兵员数量超过了清军,但战斗力远不及清军,特别是野战实力。洪承畴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始终不敢远离宁远坚城,北上救援锦州。架不住崇祯皇帝的多次催促,洪承畴最终还是率领这大明最后的“家底”出宁远城救援锦州,结果被皇太极切断粮道,明军大败,战死53700余人,洪承畴率残部退守松山。 皇太极趁势将明军包围在松山,并切断松山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松山城内的粮草物资很快就要耗尽了,长此以往,明军不被打死也要被饿死。当年九月,曹变蛟建议主帅洪承畴趁明军战力尚在,尽力突围。洪承畴同意了曹变蛟的计划,并让曹变蛟尽选军中精锐,组成突击兵团,为明军打开突围通道。

曹变蛟趁着夜色率领数千明军“敢死队”直袭清军正黄旗大营,斩杀清军佐领彰古力,直杀入清军大营,如入无人之境,曹变蛟计划给皇太极来一次“斩首行动”,他率领明军向皇太极的皇太极的中军大帐杀去,当时皇太极正在和清军将领召开军事作战会议。曹变蛟接连突破清朝额驸多尔济、清朝内大臣布延和塔瞻相的阻击,距离皇太极的大帐仅仅一箭之地。眼看曹变蛟就要创造历史了,皇太极的护卫们为了主人的安全,用生命筑成了最后的防线,他们死死阻挡了曹变蛟的进一步突破,并刺伤了曹变蛟。清朝固山额真图尔格和弟弟伊尔登、内大臣锡翰、遏必隆等人占据有利地形向射击弓箭,遏制了明军的攻势。与此同时,营内的清军也逐渐反应过来,向皇太极的中军大帐靠拢, 一时间,曹变蛟陷入了清军的重围之中,曹变蛟见突袭皇太极的大营无望,只得率军且战且退,遗憾地撤回松山。此一战,曹变蛟险些生擒皇太极,着实打出来皇太极的心理阴影,战后,皇太极重责了清军诸将,并加强了大营的防御。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松山陷落,洪承畴和曹变蛟以及8000明军被俘,曹变蛟拒绝投降,与8000明军一道被清军处死,一代勇将就此陨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