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军队每天都要按时吃饭,要消耗粮草,但是一打仗,同样的按时吃饭,为何经常出现粮草不足的情况,甚至经常因为粮草不足而退兵,或者是贸然出击的情况。 而且在古代还有着屯田制,不少朝代以军队戍边屯田,来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粮上交,但一有战争,就经常出现粮草不足的后勤问题。 那么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首先来说说有屯田制的情况,一般来说,战争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是不固定的,不是说所有发生战争的地方都有军队屯田,而且一旦发生战争,即使当地屯田了,但人都去打仗了,哪里会抽出足够人手去种地呢? 那么遇有战事的时候,能否在就近的边境地区购买一部分粮食来供应军队,以此节省成本呢? 这个方法的确可以,像明朝在对西北用兵的时候,就在边境地区购买了一部分粮食来供应军队。

但并非所有的边境地区都可以购买到粮草,有的地方饱受战乱,反反复复的战争下,都不能保证正常耕种,老百姓往往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可以在当地就近购买粮草了。 像明朝后期,与后金(大清)的连年战争中,当地饱受战乱,就是有钱也在当地购买不到粮草,只能靠内地运输。 所以整体来说,古代发生战争,往往是需要从帝国腹部历经千里迢迢地运往前线的,很少出现就近补给的情况。 以明代为例子,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的时候,军队数十万,运输粮饷的民夫总数差不多达到六七十万,才能保证补给充足。 漫长的运输线,民夫运输途中要吃饭,等于消耗了一部分粮草,还有几十万匹拉粮食的驴,也要吃草料的,这样一来光是这个运输成本,就消耗了很多粮草。 到了明朝后期的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镐经略辽东,向朝廷报告军队所需之时,具体说到其麾下士兵有18万,每年需要军饷324万两,粮食108万石;战马有9万匹,饲料需要97万石,2.16亿捆草料,而以上还只是最低的必需数额。

我们来看看运输这些粮草有多困难,这些粮草,很多都是由南方提供,首先要通过大运河运送到天津,这一路的损耗自然不少;而到了天津以后,如何运到辽东,则是一个大难题,要通过海运和陆路运输,消耗更大。 而且消耗大不说,效果还不佳,因为运输时间太长,粮草供应跟不上,熊廷弼都说道士兵中有忍饿两日者,可以说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而明军为何在对后金(大清)战争中一直占下风呢,后勤补给不足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综上来说,古代军队不打仗的时候,在固定的驻地,粮食有保证,自然不愁没后勤问题。 而打仗的时候,要前往边境地区,当地不一定有屯田,不一定可以就近购买到所需粮草,一般都要由帝国腹部通过漫长的运输线来保证后勤补给,运输途中消耗还是很大的,而且运输线拉得太长的话,很容易被人切断运输补给线,所以自然是经常出现缺粮情况,士兵吃不饱饭,战斗力自然下降,军心也不稳,甚至因此而战败。

谢谢观看宋安之原创分析,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出来和谐交流,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