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乘联会发布最新产销数据,6月中国汽车市场与自主品牌表现仍可圈可点。尽管6月汽车销量受淡季影响有同比6.7%的下滑,但并没妨碍到1-6月中国乘用车取得984.1万辆、同比3.3%增长的成绩。

不过,有一组数据尤为引人注目:今年二季度以来,4、5、6月已经出现连续3月负增长。虽然下滑幅度并不大,这似乎在传递一个打破人们认知的信号:价格战对销量的刺激作用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显然,尽管说价格战不会轻易停止,但经历两年的价格战之后,越来越多车企看到价格战的不可持续,转而尽可能守住自身的价格区间,下半年车市有望恢复平缓销售阶段。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2024年上半年,细看具体车型销量成绩、市场布局情况。

车市竞争冰火两重天

纵观车市,燃油车连续下降和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6月,常规燃油车零售91万辆,同比下降27%。而且,从今年初至6月,常规燃油车零售573万辆,同比下降13%。面对这样的结果,只能说:“跌幅不小。”尽管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是共识,但燃油车市场下滑得如此快速,确实让很多人始料不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6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85.6万辆,同比增长28.6%,可谓响起“涨声”一片。按同比来看,6月零售量中,常规燃油车下滑27%,新能源车增长28.6%。而且,二者之间的销量差距缩小至不到6万辆,表明新能源车追赶速度很快——按此发展势头,反超常规燃油车销量似乎近在咫尺。

不过,海外很多市场仍以燃油车为主。所以在车辆出口方面,燃油车依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比如出口方面,6月份国内乘用车出口37.8万辆,同比增长28%。其中,乘用燃油车出口将近30万辆,同比增长31%,新能源出口8万辆,同比增长13%。

50%渗透率近在眼前,插混表现突出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月提升。1月时,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32.8%。而时至6月,渗透率已经达到48.4%,50%大关已近在眼前。由此不禁想起今年王传福认为新能源车单月零售渗透率会迈过50%大关,当时很多人觉得有些过于乐观,可现在慢慢觉得只要不出意外,顺利突破就是板上钉钉。

如果对新能源市场进行更细致的区分会发现,6月纯电和插混之间的差距依旧非常明显,前者同比增长9.9%,后者则增长67.2%。这意味着插混已成为新能源车市场增长的最大动力,上半年创造的新增量也接近70万辆。

从中可看出,没有续航焦虑和相对省油的插混车型,明显更受消费者青睐。而插混车型销量的快速飙升,主要是得益于当前市面上涌入越来越多插混车型,极大地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碍于种种原因,纯电动车则陷入到一定的增长瓶颈之中。

其中,值得警惕的是,微型电动车的市场份额收缩明显。数据显示,今年6月A0级微型车批发销量为11.8万辆,占纯电动车21%的份额,同比下降多达10个百分点。下滑的原因可能跟补贴政策的调整有关,6月1日起续航里程不足200公里的入门级车型不再享受购置税减免优惠。

燃油车的窘境,不进则退

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的“多线并举”策略的实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产品已攻入合资品牌的核心细分市场,这也使得合资品牌愈发艰难。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8万辆,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1%。德系、美系、日系等不同品牌市场份额均下滑超2个百分点。面对燃油车守土不利的情形,合资车企不得不“变”。

6万买昂克赛拉、8万买卡罗拉、14万买凯美瑞,现在网上这类报价比比皆是。这些大幅度优惠,既反映了燃油车市场竞争之激烈,也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冲击力之强。特别是中国品牌的插混车型,更是把燃油车打得“溃不成军”。相比于燃油车,插混车型性能更强、油耗更少、使用成本更低,形成了对燃油车的“技术压制”。

当前,降价成为合资车挽回市场份额的主要方式。但是,价格战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尤其是降价幅度过大的车型,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也会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消费者对品牌评价标准发生变化后,合资品牌未来如何构建新的品牌标签和“护城河”,这将是它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然,合资车企也在积极解决问题,它们正将新能源视作“解药”大力加码。因此,谁说赢,都还为时尚早。

从过去的2024年上半年来看,中国汽车销量再次实现增长。除了一个整体上的销量数字外,新能源车渗透率、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汽车出口都在不同层面上展现出积极的发展信号,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今年的汽车市场整体一定是向好的,上半年颓势积压的购车需求将在下半年释放,但对于汽车厂商来说,竞争淘汰赛仍然持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