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首推孙武,街头巷尾,妇孺皆知。但东营的年轻人又大多羞于谈历史,认为作为一座成立不过几十年的新城,文化底蕴总比不过周边动辄上千年的地市。确实,东营建市比较晚,但境内南北陆域形成和历史追溯却有较大差异:市域北部垦利县多为黄河新淤地,建制不过百年历史;市域西部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3年)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城之南部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聚居,并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千乘郡千乘县,今广饶县。如今的广饶县境分属2郡5县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县、琅槐县;齐郡之广饶县、巨定县、利县。至1983年东营市建市前,三县的建置、隶属迭次变更。

彼时的千乘县“地势广大平坦,饶沃宜农”,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一度被封为侯国。千乘郡内,更是人才辈出,群贤毕至。西汉著名学者、《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就出生于此。欧阳生弟子众多,但他最为中意的是一个“小老乡”,同郡人倪宽,又名兒宽,字仲文,出生于公元前169年,千乘县倪家村人。

年幼的倪宽起初毫不起眼,他六岁丧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就在郡国学校伙房帮工,甚至打短工来挣学费读书。倪宽最喜《五经》,下地干活时常将书挂于锄头之上,趁歇息时拿来一读。“带经而锄”的典故由此而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按照当时流行的五德始终说,自认为秦是以“水德”取代了周的“火德”,必须对正朔、历日制度作相应的改变,于是颁发了全国统一的“颛顼历”。以夏历十月为岁首,仍称“十月”,第四个月则称“端月”,即正月,避秦王嬴政名讳改“正”为“端”。汉朝以来,延续颛顼历达百年之久。但在民间,自周代以来,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一直采用比较符合季节实际的“夏时”。出于政治需要的以十月为岁首的颛顼历,与四季顺序和民间习惯不协调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突出,出现“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现象。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按照旧例,每六年必改一元,太史令司马迁、中大夫公孙卿、壶遂联合上言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御史大夫倪宽主张夏正。汉武帝接受建议,诏令倪宽主持修改历法事宜。经过精心推算,历时一年,新的历法修订完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由于改行新的历法,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新历法也被命名为《太初历》。《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以冬至所在之月为11月,采用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当时二十四节气均称“气”,每月二“气”。如果遇到闰年,一年中有十三个月,总会有一个月没有中气,就把它作为闰月。这样安排,调整了太阳周天与纪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写入历法,明确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与春种、夏忙、秋收、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当懵懂学童大声诵读这如歌的节气时,没有几个人能想到这首节气歌源自《太初历》,也没有几个人会知道这执导《太初历》之人姓甚名谁,哪一年出生于何地又在哪一年葬于何处。

元旦假期因事与夫君外出,至城南二十公里处,见沿途岔路竖一路牌:倪宽路。心生一念:拐!夫君听我简单讲了倪宽的故事,便欣然同意前往。倪宽路上车辆行人不多,沿路均为村庄。就在遍寻不着的时候,面前出现大片树林,往里走赫然一片村中公墓,墓碑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我自幼胆小,不由得汗毛竖立,几欲逃走。夫君淡定,边看导航边指挥,车子掉头回转,原来就在村子公墓附近,一个红砖高墙围起的大园子就是倪宽墓。

湛蓝的天空下,墓园静谧,红门黄锁,寻不到看门人。透过门锁洞口看去,一座坟冢方圆十几亩,墓前神道笔直,前有石阙,石狮、石翁仲,神道两侧各有碑亭一座,墓封土前立有倪宽石像,墓碑上书:汉相倪宽。与相隔不过数里的同乡——孙武祠的摩肩擦踵相比,这里不见一人,格外静谧。

欲究当年耕读事,好从青史觅遗编。

倪宽担任御史大夫期间,勤政廉洁,公正无私,感时忧民,忠心报国,从没有人向汉武帝上奏抨击。他仕途平坦,长达九年,直至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故里。千乘县因袭行政划分,两千年来数次变更归属,汉相倪宽却乐得清静,没有像自己的同乡——兵圣孙武一样陷入被故地后人纷纷争抢的命运。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或有流芳百世的大人物,或有因诗词书籍而隽永的小人物,更多的是沧海一粟的无名者,世人习惯于记住那些大事件大人物:倪宽身处的大汉王朝之文景二帝、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倪宽归属的千乘县之孙武、欧阳八博士,他们如人中龙凤,成为五千年来夜空中那一颗颗明亮的星,他们如泰山之于五岳,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吾辈生而平凡,对一切伟大的人物只能以常人视之。倪宽官居汉相,政绩斐然,不可谓不位高权重,然今日墓园萧瑟,知者了了,令人喟叹。

转而又想,在位时谋其政、为其民,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于心,光明磊落做事,清白坦荡做人,要那些虚头巴脑的名头作甚!文化的传承从不因官职大小身份贵贱而世袭延续,也不会因瘟疫、天灾、侵略、战争而消亡,但文化的逝去简单而又直接,那就是遗忘与漠视。我们或许会遗忘人物,但我们不可以漠视曾经或者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古老而又朴素的凝结了数千年来人民勤劳智慧的文化瑰宝,一定不可以,因为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自信之源。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汉武帝第七个年号的第一年(汉朝使用太初这个年号一共四年)。在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称“丁丑年”。这一年五月改历,使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即农历正月)。此前的颛顼历以建亥为岁首(即农历十月),因此太初元年前一年的十月到十二月也算在太初元年里,所以这一年共有15个月。如今,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有关《太初历》的来历以及倪宽的生平定格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那一年有十五个月。

两千多年的雨雪风霜朝代更迭,汉相倪宽的为官善任逐渐被滚滚而逝的历史洪流所淹没,而他奉诏牵头修订的《太初历》穿越两千年的时光隧道,在每一个晨阳渐起、四季交替的日子里,不分民族阶层,不分男女长幼,不分天南地北,成为我们无需思索张口就来的节气歌:“春雨惊春谷满天……”

作者:唐岱霞,山东省作协会员

壹点号 偶也飞扬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