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并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近年来,杨浦各中小学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学科融合育人、主题教育实践等举措,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特色课程,让思政课“活”起来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校园里,传来悦耳婉转的昆曲唱腔……走进课堂,会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课,而是精心设计的思政课——同济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把思政教育融入戏剧艺术,引领孩子们跨越古今,在寻找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源泉。

别样的课堂,给学生带来记忆深刻的心灵触动。在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师生们带来电影《望道》思政课,让青少年沉浸在电影艺术赏析之中,探寻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品味“真理之甘”。

杨浦区坐拥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根脉、百年市政的历史文化底蕴,辖区内众多高校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集聚,能够激活思政课的创新灵感,让课堂“活”起来,为讲课方式解锁更多创新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十四五”以来,杨浦区以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研究》为引领,联动众多高校,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供有效动能。

走出校门,思政课堂“动”起来

“去过习爷爷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句话的地方之后,再听老师讲人民城市,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来自东辽阳中学的学生俞丁卿宸这样说。

不久前,东辽阳中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杨浦滨江,实地观察、采访市民、查阅资料,一边了解杨浦滨江的“前世今生”,一边回答“喜欢杨浦滨江的理由”。回到课堂后,大家在老师层层递进提问的引导下展开了深入讨论,思考“人民”在杨浦滨江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体现,进而形成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解读。

依托杨浦滨江展开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聚焦身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切身感受城市变化,形成思想共鸣。

除了漫步城市走走逛逛,孩子们还能和大学生“同上一节课”。杨浦区首创了高中教师与复旦大学教师携手,一起给大、中学生共上一节《共产党宣言》思政课的“双师课堂”,打通学段壁垒,进一步发展思政课建设内涵。

教师“跨界”,让专业特长融入思政教学

“活”起来、“动”起来的思政课,不仅孩子们爱上,教师们也受益匪浅。在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师吴佳音带领同学们排练民乐合奏《红船赞》。学校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共同体,给了这位音乐老师探索“跨界”的契机。她以音乐为媒,给孩子们上起了思政课,带领大家感悟“红船精神”。

杨浦重视思政课师资储备培养,探索建立思政学科“好教师”标准,并开展优秀思政教师队伍专项培养计划。与复旦大学共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研修基地”“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创新工作坊”,完善“骨干教师、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发现和培养路径。建成的“思政课教学设计与评价”线上教程,包括77个单元,242个章节,55个教学视频计11505分钟、55份单元测试、11份带详细解释的优质课程质量标准、22份学习评价量规、22份思政课教学设计全套案例,探索学段贯通、朋辈互学、学做结合的新型培训模式。

不仅如此,杨浦建立不同学段思政教师、教研员与专家合作的“跨学段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政课教研大格局;支持中小学思政教师走进高校深造,不断壮大优秀思政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则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杨浦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根铸魂育新人。

(来源:上海杨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