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3月27日,由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炉,对广州市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创新链、优劣势等进行了分析。

广州是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汽车已成为广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尤其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具有产业规模大、自主品牌格局显著、智能化优势明显、科创资源丰富、大湾区市场潜力大等优势。

《报告》提出,广州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核心技术仍有空缺。但从专利发明等方面看,动力电池已成为广州研发热点。基于日渐活跃的创新链,原有短板环节有望得到补齐。

新能源车产业“集而不群”现象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拥有12家整车制造企业,聚集了包括采埃孚、马瑞利等在内的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和贸易企业,具有完善的产业链生态。2023年,广州汽车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约十分之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了65万辆,同比增长108%,但同深圳、上海、西安、长沙等地相比仍有差距。

从空间格局来看,广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了“一核三极”态势。其中,“一核”为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园,拥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设计、制造和测试、示范应用等全产业链优势;“三极”包括东部、北部、南部三个产业集群,构筑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

同时,广州汽车产业转型趋势明显。

电动化方面,广汽集团旗下合资以及自主品牌、东风日产等传统车企正在加速推出电动化智能化产品,小鹏汽车、合创汽车、巨湾技研等新势力车企和独角兽企业也在加快上线多样化产品矩阵;智能驾驶方面,广州拥有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阿波罗、联友科技、深兰科技等自动驾驶、车联网研发企业和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智能驾驶整车开发企业,整体水平居全球前列。

在飞行汽车领域,广州也汇聚了小鹏汇天、亿航智能、广汽三家长期致力于电动垂直起降和飞行汽车研发制造的企业。其中,广汽已完成300余架次飞行测试。

在此基础上,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基本成型。截至2022年,全产业链已拥有相关企业184家,在广州11个行政区内均有分布。其中,上游阶段企业23家,中游76家,下游85家,占比分别为12.5%、41.3%、46.2%;共涉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

此外,广州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也发展迅速,示范应用车辆数量、道路里程和应用场景方面居全国前列。截至2022年底,广州已累计向13家测试主体的308家辆车辆颁发道路测试许可,累计开放测试路段单向里程833.98公里,涉及白云、花都、番禺、黄埔、南沙、海珠等区,累计测试里程超过960万公里。

同时,《报告》也指出,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存在领军企业优势不突出、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产业链结构不完整、产业集而不群等问题。

例如,广州缺乏类似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产销规模较大的自主品牌企业,难以辐射带动自主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有关产业空间内部的企业仍处于集聚发展的初始阶段,集而不群现象依然突出,合作有限、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动力电池领域研发成效明显

近年来,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链已持续完善。

在创新平台上,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市级创新平台10家;到2035年,广州还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创新人才方面,广州依托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各领军企业,已拥有院士人才9人。

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投入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22年,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上市企业R&D经费投入达到105.53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比例为10.68%,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42%。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发生投资事件29起,投资金额394.54亿元。

从发明专利上看,广州最早获得授权的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有效发明专利是在2006年,2014年以后,发明专利授权量开始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这一趋势同全国一致。2006-2023年,广州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授权量的2.39%。

进一步分析发明专利结构,过半数发明专利成果集中在企业;专利授权量TOP10的技术领域中,H01M(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的方法或装置,例如电池组)分类拥有1949件专利,占比为30.24%,排名第一。这一数据透露,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是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研发热点,研发成效明显。

此外,2015年至2022年,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共获得中国专利奖45项,占全国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获奖总数的15.90%,占广州获奖总数的10.2%,涉及汽车传统零部件、感知系统、通信系统、电路板、整车产品制造装备、人车交互系统、电解液、管理系统和执行系统等产业技术领域。

总之,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持续创新发展的资源禀赋和潜力,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广州优势领域分布在玻璃、轮胎、内饰等车身附件领域,锂资源、动力电池系统、整车控制系统、智能座舱等领域基本空白,车规级芯片、智能驾驶、关键电子元器件等存在较大“卡脖子”风险。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