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前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按照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习惯,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朝代,或者说每一个存在时间比较长的重要政权,都会被单独记载为一部史书。

所以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每一个朝代结束之后,后面的朝代,都会为上一个朝代修撰史书,记载这个朝代的历史。于是最后,就出现了二十四本被大家公认的‘正史’,这就是二十四史。

而在二十四史当中,前四史是最先写出来的。

至于说为何前四史的地位最高?为什么后世公认,前四史的水平远高于后面二十部正史?原因其实大致有两个。

一是因为前面这四部史书,都是由私人编撰的。从历史的真实性来看,更加可靠。而后世的那些史书,因为基本上都是下一个朝代,去记载前朝的历史。所以在写史书的时候,史官们难免会戴有色眼镜。这样一来,历史的真实性就大大降低了。

至于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这四本史书,出现的时间最靠前。在前四史出现之前,大家对于如何写‘正史’,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随着前四史写完,后面的朝代,就有了一个基本样板。以后再写史书,只要照着前四史的样板来写就好了。

想要更好的理解前四史的特殊,我们可以来简单看一下,前四史以及后面的那些正史,到底都是怎么写出来的?在这些正史的背后,到底都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首先是《史记》。

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本正史,《史记》在后世的地位极高,甚至已经超越了‘一本史书’的范畴。但是不知道大家读《史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后来其他二十三部史书,讲的都是单独某一个朝代的事情?唯有《史记》,讲的是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代的所有历史?

如果按照正常的断代史记载方法,在《史记》之前,应该还存在《夏史》、《商史》、《周史》、《春秋战国史》和《秦史》。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些史书。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在司马迁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去写一个朝代的历史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在司马迁之前,先秦时期的孔子和左丘明,都曾经想过写一部完整的史书。而史官这个职业,出现的也很早,在传说当中,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史官,就是仓颉。而且在先秦时期,史官是一个特别高贵而且特殊的职业,所以才有了‘崔抒三杀史官’的故事。

既然有这么多史官,那为什么在先秦之前,从来没有人,像司马迁这样写出过一本《史记》,也没有人去写《夏史》和《商史》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技术不够。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写东西这种事情极为简单,找支笔找张纸,或者敲敲键盘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先秦时期的人来说,想要写一本文字很多的书,难度那可就太大了!

在先秦时期,大家最广泛使用的文字载体,就是竹简。但实际上,竹简的技术真正成熟和普及,也是在西周之后的事情了。而在夏商时期,就连竹简这种东西,大家都很难搞出来。

所以,在商朝的时候,大家只能在龟壳和青铜器上刻字。而在夏朝的时候,我们的文字体系,甚至都还没有被彻底完善。

在这种状态下,想要写一部几万字的史书,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技术原因,大家最多只能留下只言片语。比如说留下通过一些石刻,留下少量的文字,去记载一些最重要的大事。

而这些文字,因为数量太少,很难形成一部正史。比如说对于商朝,后世能搞清楚商朝历代君主叫什么,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至于说他们到底都做过什么,除了最重要的几位君主之外,其他的君主,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

而到了西周之后,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之后,随着竹简彻底普及,生产和制造竹简的成本,大幅降低。因为竹简的成本降低,所以在这之后,我们才有了记载长篇历史的技术。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很多诸侯国以及周王室,都会设置各自的史官,去记载各自国家的历史。当然,因为技术有限的原因,这时候大家记载历史,依然会记载的比较简单,字数会尽量少。

所以,后世出土的‘竹书纪年’,别看名气很大,但整个竹书纪年,通篇也就不到一万八千字。这还是竹简大规模普及之后的结果。

总之,因为技术原因,在春秋战国之前,我们其实不具备写详细史书的能力。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技术虽然成熟了,但是当时大家都在忙着打仗,而写史书又偏偏是一个耗资超大的工程。在国家不愿意报销的情况下,个人很难承担。

所以最后,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虽然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但是始终没能搞出一部真正的‘大部头正史’。

而接下来,到了秦朝之后,因为天下统一了,所以秦朝就成了第一个有实力写书的朝代。

但问题在于,秦朝的历史太短,还没来得及去考虑这件事,就已经亡国了。而且,秦朝存在的时候,秦始皇对于写历史这件事,其实非常抵触。因为如果明确记载其他诸侯国的历史,就很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