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财经 屠俊
ADC研发企业百利天恒正在筹备港股IPO,关于具体金额百利天恒虽未在5月13日晚间的公告中回复,不过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百利天恒正在筹备的香港IPO不超过5亿美元,几乎是近两年全球医药领域最大的IPO。此前的2023年年初,百利天恒已经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募资总额约为9.90亿元。
除了IPO,去年年底,百利天恒与百时美施贵宝就其在研双抗ADC药物BL-B01D1,达成高达84亿美元的重磅合作,创下ADC全球第一大BD纪录的同时,也创下国内创新药 License out 交易的首付款及总交易额双项记录,让这家公司走入业内视线。
有接近百利天恒的人士表示,今年流动性差对biotech还是有很大的打击,百利天恒在一期临床的时候就开始和MNC开始谈合作,此前很多科学家对于成为big pharma的预期还是很大的,但科学家还是不应该在自己的短板上越走越远。早期引入资金,把对外合作牢牢抓住,以补充流动性目前来说非常关键。
“毕竟医疗行业是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行业。”上述人士表示。
疯狂烧研发费用阶段
从百利天恒历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其亏损正在持续放大中,2019-2023年,百利天恒的收入分别为12.07亿元、10.13亿元、7.97亿元、7.033亿和5.619亿;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3812万元、-2504万元、-1.54亿元、-3.366亿元和-8.127亿元。
对于2023年的亏损,百利天恒在财报中指出,主要因为报告期内临床三期开展,继续投入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研究,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
2023年底,其经营活动现金流为6.15亿,比上年同期减少3.56亿;研发投入合计为7.4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8.98%;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比例为132.81%,比上年同期还增加了79.49个百分点。
从账面资金来看,研发费用对于其现金流还是形成一定压力。
百利天恒在财报中指出,研发费用高企主要系报告期内新药研发项目持续推进,试验检测费、知识产权使用费增幅较大,以及研发人员增加导致薪酬增长所致。
不过,在业内看来百利天恒还是非常会“搞钱”的一家企业。除了推进IPO上市,其BD业务的推进也在大幅度缓解其日益增长的研发投入。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百利天恒营收达54.62亿元,同比激增4325%;净利润高达50.05亿元,同比增长3100%。此外,Q1百利天恒现金流量净额为53.79亿元,截至2023年年底为-6.15亿元。
营收、净利双双大增,现金流充盈的原因,即在报告期内收到了BMS首付款。
目前产品无法负担其日益增加的研发投入
百利天恒虽然靠着与百时美施贵宝的ADC交易成为业内“黑马”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家初出茅庐的新企业。公开资料显示,百利天恒成立于1996年,发展经历了仿制药阶段和创新转型阶段,2010年布局创新药研发,目前已经具备小分子、多抗及ADC开发和生产能力。
不过其目前还未有创新药上市,其最快推进的BL-B01D1最快研发项目在临床三期阶段。
存量产品方面,而从2023年财报看,其化药制剂收入为3.81亿,同比下降了28.82%;中成药制剂收入为1.79亿,同比上升7.72亿;但毛利率分别同比减少5.46个百分点和3.85个百分点。
无论从目前其产品的营收还是毛利率来看都不具竞争力,以目前的产品线来养其日益增加的研发投入显然无法实现内循环,而从外部寻求资金成为其唯一的出路。
从一家仿制药起家的小型pharma,到目前在科创板上市、与外资谈成巨额合作的行业黑马,百利天恒压对了ADC赛道。
百利天恒在国内外各设有一个研发机构,2014年,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在美国西雅图成立了子公司西雅图免疫(Systimmune),SystImmune主要负责新型抗体药物研发的早期发现等上游环节;中国的研发团队主要负责 ADC 药物中化学分子部分的研发和合成、抗体药物的生产工艺开发、 放大、结构确证和质量分析、药理毒理等研究。
从2022年开始,百利天恒开始注重在ADC全球团队上加“砝码”。先是任命Systimmune新的首席医学官(曾担任第一三共全球临床负责人),今年4月,SystImmune任命Jie D’Elia为新任首席执行官,Jie D’Elia在BMS任职10多年,擅长多个领域的战略合作和收购运作,还曾在先声担任副总裁兼全球业务发展负责人。
产品方面,BL-B01D1作为其自主研发的全球独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可同时靶向EGFR和HER3的双抗ADC药物,且有百时美施贵宝这家大外资加持,无疑是其最主要的一张名片,目前,该款后备药物单药治疗二线食管鳞癌的临床研究已进入III期研究阶段,BL-B01D1单药治疗末线鼻咽癌也已在更早之前进入III期研究阶段。
“从外资企业来说选择标的来说,对家的产品力、合作、组织架构都要非常完善的,要有持续增长的现金流、文化和管理层的精神面貌都是外资考虑的因素。目前市场上热钱非常有限,对于biotech来说早期立项就非常重要,科学差异化的定位、启动速度,后期如何弥补自己的短板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多数企业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核心资产保留住进行IPO,再将一部分资产与大外资合作获得现金流是普遍做法。”有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表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