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朱德的祖上并非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清朝嘉庆年间迁徙至此之前,他家祖上在广东韶州府(如今的韶关市)定居。在四川仪陇县,朱德祖上世代为地主劳作,仅得一点余粮艰难度日。朱德的出生,让这个贫困交加的家庭雪上加霜,于是在朱德两岁时就过继给伯父朱世连。

在朱德的童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母亲钟氏。她勤劳朴素、温顺和善、宽厚仁慈,给朱德幼小的心灵留下非常深的影响,以至于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朱德一如既往地如母亲一般,宽仁厚德。母亲虽然生活贫寒,但是在困难面前毫不低头。朱德总是说:“母亲不仅给了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觉过劳累。还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激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朱德的童年,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有两件。一件是他8岁那年,家人在朱家祠堂旁边种了一窝竹子,朱德每天都会去给竹子浇水。眼看着竹子已经发芽长高了,这时地主硬说竹子是自家的,如此巧取豪夺,在朱德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另一件是他9岁那年,由于天灾原因,收成不好。可是狠心的地主非要加租加税,没办法,朱家只好另寻地主租地了。

这两件事,让朱德幼小的心灵刺激很大,让他萌生出了反抗的意识。他后来回忆说:“许多不平事,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求新的生活。”为了以后免受地主阶级的压迫,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为人民安身立命的有用之人,朱德父母送他去读书。6岁时,朱德到远亲朱世秦开办的药铺垭私塾去读书。在这里,朱德如饥似渴,刻苦用功,很快就读完了《三字经》、《论语》等启蒙书籍。

为了儿子有更好的学习机会,朱德父母在辛勤劳作之余,送他到丁秀才的私塾中继续完成学业。在这里,大多数是地主家庭或者大户人家的少爷公子,他们生活优越,对读书不感兴趣,总是惹是生非。在一群养尊处优的人中,刻苦用功的朱德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当然,穷苦人家出身的朱德被安排在最后一排,丁秀才对这些纨绔子弟无可奈何,只能去管教朱德,这样一来,反而使朱德的学业更进一步了。

朱德10岁时,父母又将他送到席家砭席聘三门下读私塾。在之后的8年间,朱德每天起早贪黑,早晨做完家务活后,到七八里外的私塾读书,晚上回家后又要帮家里做余下的家务活。由于家境贫寒,朱德读书格外用功,在整个私塾中,朱德是读书最多、学问最深的那一个。教书先生虽然偏心于富家子弟,但是看到如此优秀的朱德,也不免连声称赞:“这个娃娃将来必有出息!”

1906年,朱德考入顺庆府官立新式小学堂。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外语等,并且还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一年后,朱德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文化课成绩优异。此时他觉得救国还需强身健体,于是他又考入了体育学堂。在这里朱德依旧起早贪黑,努力训练。当朱德在体育学堂的成绩曝光后,我们知道他学的12门课程中,成绩在八九十分以上的有修身、教育、心理、算术、教练和器械,其中器械课得了100分。

体育学堂毕业后,朱德回到家乡仪陇县,在县立高等小学堂担任体育教习一职。一年后,朱德有感于时局动荡,民生艰苦,于是他毅然辞掉教习一职,投笔从戎,前往云南昆明报考陆军讲武学堂。临别家乡时,他立下大志:“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如此可见一代开国将帅的宏图壮志。 参考书籍《十大元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