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宝妈在群里说,她快被8岁儿子气炸了。
原由是,孩子小小年纪不学好,竟然学会了偷东西。
要不是她发现床头柜里钱的数额不对,还不知道孩子竟然偷偷拿了大几百。
她气得揍了孩子一顿:
你可以成绩不好,但不能品行不端,小小年纪就偷,长大还了得?
大家讨论了几句,突然另一位宝妈问道: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偷拿过家里的钱?
这下,大家都七嘴八舌说开了。
有说偷过5毛的,有说拿过1块的,还有拿了10块整数后,回家交8块说掉了2块的。
我想起上三年级时,我也偷拿过妈妈的钱,那时候只是想着,别人都有钱买零食,我也想买一点。
仔细回想,如果那时候妈妈给我打上“小偷”的印记,我可能直到现在都会觉得自己有点可耻。
那么,当发现孩子出现“偷”的这种情况时,当父母的该怎么办呢?
牢记这3点
当发现孩子偷拿东西,尤其是钱时,我们要牢记以下3点。
“这孩子怎么偷东西呢?”
在一旁的爸爸听了,立马站出来说:
“这是咱们自家的钱,不能叫偷,只能说拿。”
网友说,爸爸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安慰,让他知道,他只是做错了一件事,而不是品行恶劣。
做错事可以改正,但品行恶劣,却是他这个人出了问题。
这对孩子来说,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当发现孩子未经允许拿东西时,千万不要急着给他下定义,将他钉在“小偷”的耻辱柱上。
我们不妨想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二、找到孩子这么做的原因。
孩子所有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他的目的。
当孩子背着我们偷偷拿钱,我们第一反应通常是:
坏了,这孩子要走弯路了,
他不会从此误入歧途吧?
而为了让他“改邪归正”,于是我们开始苦口婆心讲道理,又或者干脆打一顿让他长教训。
但我们很少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他为什么要偷拿?
第三:不说惩罚,说选择。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我很有感触。
一位爸爸,发现儿子偷拿了家里的钱。
他问儿子:“你要钱做什么?”
儿子说,想给喜欢的女孩子买一个发夹,作为生日礼物。
爸爸真的就带着儿子去挑发夹,挑完后,爸爸直接买下。
接着,爸爸问儿子:“如果那个女孩问你,你买发夹的钱从哪来的,你要怎么说?”
儿子低下了头,没有说话。
“如果你告诉她,钱是你偷拿的,她会怎么想?”
儿子的脸瞬间就红了。
“若你说是借的,她会怎么想?”
儿子没有回答。
“如果你告诉他,这钱是你挣的,她会怎么想?”
儿子突然就明白了爸爸的用意——
我们可以得到钱,但能选择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果孩子偷拿钱,我们只说惩罚:
爸爸会打你;
警察叔叔会抓你;
别人会把你关起来。
孩子可能只是屈服于惩罚,而不是服理,甚至下一次还会再次做出同样的选择。
因此,与其用惩罚去堵住孩子的路,不如告诉他:
除了错误的路,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选择,去走正确的路。
培养孩子管理钱财的能力
一般来说,6岁前的孩子,他对钱没有多少概念,他可能知道,可以用钱去换来他想要的玩具或零食。
而为了得到零食或玩具,他就拿了钱,这并不涉及到道德层面。
6岁以后,孩子逐渐发展出道德感,也知道了一些金钱的概念。
过了这一年龄,我们就需要逐步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他自己去支配。
不然,他可能因为需要钱却难得到,那只能去“偷”家里的钱了。
①零花钱间隔时间应该多长?
一二年级,可以每天给一次。
10岁左右,每周给一次。
到了初中以后,就每个月固定一个时间点给。
给完后要告诉孩子,自己规划着用,用完了就不能再找爸妈要,只能等下次的零花钱了。
孩子学会了规划用钱,他就知道合理安排零花钱,长大后便不会乱用、也不透支。
②给多少零花钱合适?
有一个零花钱公式:
零花钱总额=饭钱+交通费用+零食+急用钱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计算,在一个周期内,需要的饭钱是多少,零食费用多少比较合适,交通费需要多少。
在满足了这些基本费用后,我们还需要额外给一点急用钱,不能卡得太死。
③怎么管理钱?
给了孩子钱后,不能说我们就不管了,他多了也好,少了也好都是他自己解决。
那孩子可能花起钱来还是一塌糊涂,不够用的时候又打家里主意。
如果孩子拿了零花钱,发现完全不够花,又额外找我们要。
那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每天记账。
他每一笔开支,都用在哪?哪些钱是真正需要花的,哪些又是没必要的?
有了这样的复盘,孩子就能清楚地看到钱的去向,并且调整消费习惯,避免大手大脚、冲动消费。
额外给孩子的急用钱,我们要引导他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比如遇到朋友生日需要挑礼物,突然看中某个心仪的东西想奖励给自己。
这时候,即便爸妈不给买,孩子也有底气去消费。
另外,我们还要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孩子零用钱的额度。
一般来说,孩子越大,需要的零花钱就越多。
孩子若能培养出管理金钱的能力,那这种能力,会让他受益一生。
你小时候有过“偷”爸妈钱的经历吗?
你赞同给孩子零花钱吗?
一起聊聊~
原由是,孩子小小年纪不学好,竟然学会了偷东西。
要不是她发现床头柜里钱的数额不对,还不知道孩子竟然偷偷拿了大几百。
她气得揍了孩子一顿:
你可以成绩不好,但不能品行不端,小小年纪就偷,长大还了得?
大家讨论了几句,突然另一位宝妈问道: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偷拿过家里的钱?
这下,大家都七嘴八舌说开了。
有说偷过5毛的,有说拿过1块的,还有拿了10块整数后,回家交8块说掉了2块的。
我想起上三年级时,我也偷拿过妈妈的钱,那时候只是想着,别人都有钱买零食,我也想买一点。
仔细回想,如果那时候妈妈给我打上“小偷”的印记,我可能直到现在都会觉得自己有点可耻。
那么,当发现孩子出现“偷”的这种情况时,当父母的该怎么办呢?
牢记这3点
当发现孩子偷拿东西,尤其是钱时,我们要牢记以下3点。
第一、不要轻易给孩子打上“偷”的标签。
有一位网友说,他有一次拿了妈妈2块钱,结果被发现了,妈妈有些生气:“这孩子怎么偷东西呢?”
在一旁的爸爸听了,立马站出来说:
“这是咱们自家的钱,不能叫偷,只能说拿。”
网友说,爸爸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安慰,让他知道,他只是做错了一件事,而不是品行恶劣。
做错事可以改正,但品行恶劣,却是他这个人出了问题。
这对孩子来说,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当发现孩子未经允许拿东西时,千万不要急着给他下定义,将他钉在“小偷”的耻辱柱上。
我们不妨想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二、找到孩子这么做的原因。
孩子所有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他的目的。
当孩子背着我们偷偷拿钱,我们第一反应通常是:
坏了,这孩子要走弯路了,
他不会从此误入歧途吧?
而为了让他“改邪归正”,于是我们开始苦口婆心讲道理,又或者干脆打一顿让他长教训。
但我们很少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他为什么要偷拿?
- 孩子是不是对钱没概念,或者对“你的”、“我的”没有概念,并没有意识到拿钱属于道德层面的“偷”?
- 家长平时是不是在钱方面对孩子管得很严,他渴望已久的东西总是迟迟得不到?
- 孩子是不是平时手里没有可支配的零花钱?
- 是不是某些东西大家都有就他没有,所以他只能想办法自己去得到?
第三:不说惩罚,说选择。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我很有感触。
一位爸爸,发现儿子偷拿了家里的钱。
他问儿子:“你要钱做什么?”
儿子说,想给喜欢的女孩子买一个发夹,作为生日礼物。
爸爸真的就带着儿子去挑发夹,挑完后,爸爸直接买下。
接着,爸爸问儿子:“如果那个女孩问你,你买发夹的钱从哪来的,你要怎么说?”
儿子低下了头,没有说话。
“如果你告诉她,钱是你偷拿的,她会怎么想?”
儿子的脸瞬间就红了。
“若你说是借的,她会怎么想?”
儿子没有回答。
“如果你告诉他,这钱是你挣的,她会怎么想?”
儿子突然就明白了爸爸的用意——
我们可以得到钱,但能选择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果孩子偷拿钱,我们只说惩罚:
爸爸会打你;
警察叔叔会抓你;
别人会把你关起来。
孩子可能只是屈服于惩罚,而不是服理,甚至下一次还会再次做出同样的选择。
因此,与其用惩罚去堵住孩子的路,不如告诉他:
除了错误的路,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选择,去走正确的路。
培养孩子管理钱财的能力
一般来说,6岁前的孩子,他对钱没有多少概念,他可能知道,可以用钱去换来他想要的玩具或零食。
而为了得到零食或玩具,他就拿了钱,这并不涉及到道德层面。
6岁以后,孩子逐渐发展出道德感,也知道了一些金钱的概念。
过了这一年龄,我们就需要逐步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他自己去支配。
不然,他可能因为需要钱却难得到,那只能去“偷”家里的钱了。
①零花钱间隔时间应该多长?
一二年级,可以每天给一次。
10岁左右,每周给一次。
到了初中以后,就每个月固定一个时间点给。
给完后要告诉孩子,自己规划着用,用完了就不能再找爸妈要,只能等下次的零花钱了。
孩子学会了规划用钱,他就知道合理安排零花钱,长大后便不会乱用、也不透支。
②给多少零花钱合适?
有一个零花钱公式:
零花钱总额=饭钱+交通费用+零食+急用钱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计算,在一个周期内,需要的饭钱是多少,零食费用多少比较合适,交通费需要多少。
在满足了这些基本费用后,我们还需要额外给一点急用钱,不能卡得太死。
③怎么管理钱?
给了孩子钱后,不能说我们就不管了,他多了也好,少了也好都是他自己解决。
那孩子可能花起钱来还是一塌糊涂,不够用的时候又打家里主意。
如果孩子拿了零花钱,发现完全不够花,又额外找我们要。
那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每天记账。
他每一笔开支,都用在哪?哪些钱是真正需要花的,哪些又是没必要的?
有了这样的复盘,孩子就能清楚地看到钱的去向,并且调整消费习惯,避免大手大脚、冲动消费。
额外给孩子的急用钱,我们要引导他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比如遇到朋友生日需要挑礼物,突然看中某个心仪的东西想奖励给自己。
这时候,即便爸妈不给买,孩子也有底气去消费。
另外,我们还要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孩子零用钱的额度。
一般来说,孩子越大,需要的零花钱就越多。
孩子若能培养出管理金钱的能力,那这种能力,会让他受益一生。
你小时候有过“偷”爸妈钱的经历吗?
你赞同给孩子零花钱吗?
一起聊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