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与做菜的道理有相似之处,必须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治大国如烹小鲜”,提到这句流传几千年的名句,人们都会想到伊尹。《史记》卷二《殷本纪》载,商汤娶有莘氏,伊尹作为陪嫁的厨臣,“负鼎俎”,来到商汤身边,通过精湛的厨艺,献“鹄鸟之羹”(天鹅羹)得到商汤的信任。不久,伊尹故意将饭菜做得时咸时淡,商汤非常恼火,严厉训斥伊尹。伊尹待商汤训斥完后,“以滋味说汤”:“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吕氏春秋·本味篇》)“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伊尹)之所以有失,意在提醒君王:治国与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松懈怠。必须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就能如愿以偿。商汤听后,醍醐灌顶,下令废除伊尹奴隶身份,命为右相,辅助政事,“致于王道”。

春秋时期,史料与传说融为一体,伊尹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贤相的记载真假相混。他是厨子,他助商汤、放太甲、开创商朝盛世的记载,有案可稽。从古至今,研究伊尹的文章数不胜数,我之所以还要赘言,觉得今人还是要多想想,伊尹“烹小鲜”何以“治大国”。

人的地位、所处环境,自己不能自轻,他人也不可小觑。伊尹生于空桑,这肯定是神话,但他是个弃婴,被收养于庖人之家,学得厨艺,是真实的。这样的身世,这样的奴隶地位,如果伊尹自轻,只满足于“烹小鲜”,断不会在“欲奸汤而无由”的状况下,想方设法作为有莘氏的陪嫁奴隶而来到商汤身边的。即使身处商汤王庭,也肯定不敢故意把菜做得咸淡不常“以滋味说汤”的。他本就聪明颖慧、勤学上进,“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治国理念,是在烧烤焖炸煮炖中体悟的智慧结晶。真是世上没有不作为的地位和环境,只有不愿作为的自己。而商汤识伊尹,更是让人体会到,大智寓于常事。奴隶社会,人的等级观念是何等严重。一个是君王,一个是烧饭的奴隶,如果汤王像普通奴隶主一样,伊尹是断然不敢故意不认真做饭弄得咸一顿淡一顿的,伊尹也断然脱不掉奴隶身而一跃成为商相的。正因为商汤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卓越的政治智慧,他才发现“烹小鲜”的伊尹有治国之才,因此大胆起用,君臣同用“烹小鲜”之理治国,开创了一个雄霸而辉煌的时代。

后人研究,“烹小鲜”即为烹小鱼小肉之类。烹小鱼小肉,不能多搅多翻,否则容易碎烂。伊尹用此理告诉商汤,治国应当无为而为,让天下百姓不受折腾,平安生活。他之所以放太甲,就是因为商汤这个嫡长孙即位后,“世本无事,庸人自扰”,横征暴虐,鱼肉百姓,商朝“烹小鲜”的一套治理体系被打乱。伊尹不得已,把年轻的太甲流放到商汤的墓旁,让其在桐宫居住三年,反省自身,找“烹小鲜”的感觉,待其醒悟,还政于他。太甲得“烹小鲜”真谛,修治德政,四方顺服,百姓安宁。

“调和五味”是伊尹“烹小鲜”绝技的一个关键。商汤治天下也真正体悟到了“调和五味”的真谛。史书中记载了伊尹帮助商汤征服夏桀的过程。而商汤要想成为天下霸主,并不是把夏桀征服就行的。“调和五味”“九沸九变”“时疾时徐”,商汤一边对夏朝及其羽翼韦、顾、昆吾等出兵征战,一边对某些小国和部族中的某些部落,展开统战策略,恩威并用,使天下归顺。

有些书中说伊尹的思想是“天授”的,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能刺探天意,代天传意,这肯定又是神话。其实,他在精学厨艺的同时,史料中记载了他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长期研究尧舜的治国之道,只不过他是结合自己的厨艺在禅悟尧舜。二是他利用当有莘国君王厨子的机会,细心观察倾听琢磨奴隶主阶层谈论的治国得失。正因为研究精深、广纳博才,伊尹虽然是个做饭的奴隶,但治国之策满腹经纶,于是他才在与商汤讨论治国之道时,滔滔不绝,让商汤对他的治国之才深信不疑。(洪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