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停办两年的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车展)终于在2023年4月18日重新拉开帷幕,作为今年全球首个A级车展,本次参展品牌的阵容可谓是相当庞大,多达80家厂商,其中也包括不少近年崛起的造车新势力,本想期待各路品牌同台争奇斗艳,却发现部分传统品牌缺席,尤其是部分逐渐被边缘化的二线合资品牌和二线豪华品牌。
在传统高端品牌之中,英菲尼迪与Jeep是业界公认的百年老牌厂商,但没有如约而至地出现在上海车展的展台上,的确在兵哥的预料之中,一方面,由于它们没有太多新车更新迭代,另一方面,它们本身产品热度不高,可能想了想,没太大必要花一笔不小的开销在车展上“摆个摊”。毕竟,大家都是聚焦在各路的新车身上,即便英菲尼迪与Jeep都过去了,公众的流量以及消费者的成交量都得不偿失。
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东风英菲尼迪累计销量4237辆,同比暴跌51.28%,这意味着,月均销量仅仅只有可怜的353辆,即便是英菲尼迪在售车型已涵盖了轿车、SUV、以及轿跑SUV等细分市场,但依旧很难扭转下行趋势,现今可谓是顶着压力在苦苦煎熬着。
据有关媒体实地探访,在广州市内,某家英菲尼迪4S店,虽然店内摆放着数台新车,但是实际店里光顾的消费者寥寥无几,偌大的展厅显得有些冷清。而对比周边的国产新势力,零跑、智己、等汽车品牌的门店,预约试驾或过来看车的人众多,两者对比甚是天壤之别。
其实,针对于销量严重下滑的原因,在今年2月,有记者向英菲尼迪方发去采访,据英菲尼迪官方回应称,过去几年的情况,和大环境也相关,受到疫情的冲击比较大。不过,“今年一定会迎来转折,市场得到全面开放,我们充满信心,挑战新的目标。”
但是,从今年第一季度来看,英菲尼迪在华销量表现并未有明显好转,并且,电气化大势所趋下,汽车行业的竞争都在加剧,特斯拉、仰望、蔚来等车企的力量不断在增强,瓜分了30万以上的消费力蛋糕,所以,留给英菲尼迪“翻盘”的机会也不多。而且,前有入华16年的讴歌遗憾退场,英菲尼迪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在本次车展中,同为豪华品牌的林肯有出席,并且在媒体日当天还举办了新款航海家2.0T版本的上市发布会,刷了一波存在感,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理想、蔚来、甚至坦克的崛起,林肯的风头也在逐渐被盖过,甚至不夸张地说,举办发布会就图一个热闹,实际效果收获多少,一样难以预料。
此外,林肯新款航海家在宣传时也是非常低调收敛,明明是标出自身的优势所在,却没有标出比哪些竞品更有优势,如果我是一位想买BBA的消费者,我还真看不出来,林肯新款航海家和GLC、X3的区别究竟在哪......它比那些高调宣传“500万内最好SUV”的国产品牌玩营销差得太远。并且,仰望、坦克、蔚来它们都已经站起来了,还站得相当稳健,未来该淘汰的还是会被淘汰。
法系、韩系都没有好过!
值得注意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动新贵”,二线合资品牌北京现代、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如何破局也成了一道难关。虽然都是走着平民的路线,但是非常现实的,在本次上海车展,它们各自的展台中,过来看车、打卡的人数基本都是寥寥无几,市场份额已经被猛烈压缩,已经到了挣扎边缘,只能靠自身的价格优势,维持品牌的生命力,就算标致408X在本届车展正式上市,也没有啥刺激观展的流量,更别谈卖车了。
能导致销量崩塌的原因,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产品问题,直接导致了品牌力直线下降,例如前几年,标致、雪铁龙坚挺的价格,当年2018款的标致408,指导价为12.97-18.97万元,不光是价格昂贵,配置还低到可怜,入门的12.97万版本,还是个手动挡变速箱,例如倒车影像、皮质座椅、中控大屏等配置想都不敢想,优惠方面就更别提了。
对比同年份的广汽丰田2018款雷凌,起码在入门版本(12.98万)就已经标配了倒车影像、模拟8挡CVT变速箱、中控大屏等功能,不仅能完全满足家庭使用,而且优惠力度更是有大几千的幅度,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之下”,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谁还会去看标致408?
兵哥认为,标致、雪铁龙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输就输在整体的产品力跟不上市场的步伐,加上自主品牌不断崛起,吉利星瑞、比亚迪秦PLUSDM-i、长安UNI-V等产品越做越好,都紧追着市场需求而改进完善,甚至近两年已经将标致、雪铁龙甩在了身后,差距越拉越开,消费者对标致、雪铁龙的关注度也一年比一年少。
当然了,经过一次大洗牌的北京现代,其实也并没有过得太好,虽然韩系车向来就有“高性价比”的名号,但是在头部品牌的打击下,完全失去了与一线合资品牌抗衡的能力,产品力也迟迟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像红极一时的索纳塔,曾经在B级车里头与雅阁、凯美瑞齐驱并进,但现在第十代索纳塔发布后,却与迈锐宝、K5、索纳塔封为“屌丝三宝”的名号,销量更是不如人意,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几乎是跌入了谷底,之前所打下的根基在此刻瞬间化为虚无。
写在最后
确实,如今时代的变革发生了太多的变数,传统二线品牌的底蕴背书,已经是被头部品牌与自主品牌挤压得寸步难行,甚至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所以说,面对自主品牌的围剿,二线品牌如果不迎合消费者、积极应对电动化转型,末尾淘汰的游戏机制,随时上演在每个品牌身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