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宝妈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抱着宝宝走来走去,宝宝就变得特别乖巧,很快就睡着了。但是一旦坐下来抱着,不出几秒钟,宝宝就像触发了什么开关一样,立刻嚎啕大哭起来,
真的是“哄睡半小时,放下一秒钟,抱睡一小时,坐下立马哭”。
面对这么折磨人的小宝宝,很多宝妈叫苦不迭。与此同时,心里也有个疑问:为什么同样是抱,小婴儿抱着走就没问题,可是坐下来抱着就大声哭闹呢?
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还一度怀疑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后来问了周围的很多宝妈,才知道原来大多数小宝宝都有这种情况,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记得我家玉米出生后十来天也是这样的。有一个晚上,我刚给他喂完奶拍完嗝,看着他睡着的样子,我小心翼翼的把他放到床上,谁知刚碰到床,他立马就炸了,哇哇大哭起来,然后就坐起来抱着他,还是不行,一直哭,检查纸尿裤,没有尿也没有拉粑粑,也没有不舒服,没辙了,只好起来走走。嘿,真神奇,好像宝宝身上自带开关按钮一样,我一走动,按钮自动打开,他立马安静下来了,而且还很享受的样子。
怀里这个小不点之所以抱着走不哭闹,反而很享受,肯定是这个动作让他很舒服。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有什么原因呢,我怀着一颗好奇八卦的心开始查阅了相关书籍和知识,最后终于知道了答案。
婴儿为什么喜欢被抱着走动,一坐下就哭呢?
1.宝宝身体不舒服
对于月龄比较小的宝宝来说,肠胃消化功能比较薄弱,经常会发生肠胀气的现象。这时他们肚子鼓鼓的,特别难受,还时常有吐奶、放屁、打嗝等现象出现。
但是小宝宝太小了,还不会说话,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尽管他们也会尝试自我缓解,比如身体扭来扭去,哼哼唧唧,嗯嗯嗯乱使劲,憋得满脸通红,双腿乱蹬……
当这些方法都没有办法让身体变得舒服一点时,他们没辙了,只好大声哭闹来向最亲近的父母求助。
这时他们希望父母能够把他们抱起来,因为抱起时宝宝身体会受到一定的束缚和挤压,肚子里的一部分空气也会被迫排出来,让他们的身体不适有所缓解。
2.缺乏安全感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联合几所脑认知研究机构和专家,招募了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了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对比了他们在被妈妈“坐着抱”和“走着抱”时,动作、声音、心电图的变化,证实宝宝被抱着走的时候,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显著升高,宝宝会感到更加放松。
也就是说,只有妈妈抱着宝宝来回走动的时候,宝宝才感觉是安全的。
研究者还指出,这种反应模式,甚至在妈妈们怀孕的时候就产生了。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怀玉米还有布丁的时候,我坐下来或者躺着的时候,经常能感受到宝宝在肚子里拳打脚踢,而当我起来走动时,反而感觉宝宝安静下来了。
再者,
对于宝宝来说,妈妈的子宫是一个特别舒服的“家”——可以自由漂浮,恒温,营养自动供给。
但是出生后,这种井然有序的环境和舒服感被打破了,于是宝宝一直试图重新获得子宫内曾有的那种秩序感,以适应外面的生活。
于是当宝宝被抱起,到处走动的震动感,特别像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这种熟悉感会让他们格外的依恋,一旦坐下来,宝宝自然就会表示出不满。
3.喜欢观察新鲜事物
宝宝刚出生时,眼睛发育尚未成熟,世界在他们眼中还是一片模糊而混沌的状态。
随着月龄的增加,宝宝眼球、视神经和大脑的不断发育,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清晰,视野也会不断扩大,周围的一切对他们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而当宝宝被家人抱着走的时候,他们的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尤其是竖抱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是:太小的宝宝尽量要减少竖抱的次数和时间,并且竖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手法,以免宝宝受伤。
宝宝喜欢被抱着走动,坐下就哭,该怎么办?
《婴语的秘密》一书中说到:宝宝其实对于抱,主要有三个需求:一是身体接触;二是包裹感;三是节律感。
宝宝之所以喜欢被抱着走动,也是因为这一动作满足了这3点。但是长时间抱着走肯定不行,也不现实,那该怎么做呢?
1.对于1岁前的宝宝来说,安全感的建立特别重要,千万不要对宝宝置之不理,这样对他来说是有很大的伤害的,对以后的性格养成也是很不利的。
所以,
可以适当地抱抱宝宝,多和宝宝进行情感交流,陪伴宝宝。
如果实在是不能抱着走动,可以试着和宝宝一起躺下来,睡在宝宝身边,用手轻轻抚摸或者拍打宝宝,让宝宝放松下来。
2.对于肠胀气的宝宝来说,不妨使用下飞机抱,用一只手挽住宝宝胸部和头部,确保孩子的脸朝外,并且头部能够从你的手臂处获得支撑。用另一只手轻拍或安抚宝宝的背部。
需要注意的是,刚喂完奶别飞机抱会压迫肚子,容易吐奶,动作也要稳一些,如果幅度大了或者因为不够稳妥让宝宝害怕。
或者
试着让宝宝趴在妈妈胸前睡觉或者对宝宝进行腹部按摩,让宝宝的肚子有压力,就会感觉舒服好多。
3.给宝宝裹包被,这样宝宝会比较有安全感,因为这种包裹感会让宝宝感觉到好像在妈妈子宫里的熟悉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裹得过紧,这样反而会限制活动,影响宝宝的发育。
4.对小月龄宝宝,可以尝试听听白噪音,有助于宝宝放松并安静下来。
你家宝宝有过“喜欢被抱着走动,一坐下就哭闹”的经历吗?你有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法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