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打开QQ、微博或是其他社交平台,“那年今日”版块就会弹出曾经的那些动态、照片和状态,用回忆的方式提醒着你,但有时候推送的内容实在是太尴尬了。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交媒体如此热衷于推送“那年今日”呢?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有时候打开一些APP,冷不丁就弹出“那年今日”,死去的回忆开始轮番攻击我。

打开QQ空间,那年的非主流时光迎面而来,太吓人了朋友们!

来源:小红书

打开抖音,本想快快乐乐地刷会小视频,结果迎面给我来了个“往年今日”,一时没想起来,我什么时候发过这个东西?

微博也同样跟上了大部队,如今还在内测该功能。不禁令人发问:这功能是非出不可吗?

从用户视角来看,“那年今日”并不是一个很讨喜的版块,但为什么很多社交平台都喜欢推送“那年今日”?

一、“那年今日”并不是一个很讨喜的版块,你觉得呢?

讨喜与不讨喜,主要还是看给你推送的内容。

如果把经历比作今日,那可能你会笑话某个阶段的自己,会觉得当时的自己怎么这么矫情,怎么还发这些东西。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回归以往,慢慢会对昨日的自己释怀,“那年今日”保留下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黑历史”,也可能有很多美好的画面。

来源:小红书

从前,我们没有这些技术和功能去存储自己的过往,导致很多美好也无法去回忆。如今,我们都拥有了记录的能力,但却在众多信息中遗失了过往的美好。

举个实际的例子,我和两位很长时间没有见过面的朋友聚了次餐,并合影留念了。回家路上一个朋友忽然说,系统相册提醒七年前的今天,我们仨也一起出去过,也拍了照片,但系统如果不提醒,我们早已忘了,这谁会记得呢?那一刻确实有出乎意料的感动和怀念。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年今日”也可以是一个讨喜的版块。

二、为什么很多社交媒体都喜欢推送“那年今日”?

任何产品/功能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那年今日”也是如此。有人喜欢,就有人厌恶。

1.“那年今日”给平台带来了什么?

当“那年今日”被推送至用户的页面时,一波回忆涌上心头,触发了用户的怀旧情绪。情怀是一个很好的钩子,可以理解为流失门槛,也可以理解为马斯洛需求中的归属感,是用户的痕迹。钩子给到位,就是记忆沙滩偶发的闪光点。

这种怀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情感联系,让用户感受到对平台有用心在投入,相对地,提高了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和留存率。

而且对于平台而言,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内容生成方式,因为它不需要创造新的内容,而是利用用户已经发布过的信息,再次创造价值。这不仅节省了内容创作的成本,还让旧内容焕发新生。

至于这个功能为什么会被模仿和广泛使用,只能说明它在某方面效果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很多用户喜欢这个功能,或者说大部分人都不排斥这个功能,那么仅仅只是这一部分厌恶该功能的用户体验被牺牲了而已。也就是说,从用户总体和公司角度来看都是有收益的,所以各平台才会竞相模仿。

功能虽然在形式上都大差不差,但各个平台在推送规则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里以抖音和微博为例,看看不同平台的“那年今日”有什么区别。

2. 不同平台的“那年今日”有什么不同?

(1)抖音的“往年今日”

抖音中关于“往年今日”规则中提到,会将用户在抖音中已发布的内容以时间维度进行智能聚合,包括已经删除的内容,帮助你回忆在抖音记录的美好生活,倒是和它的slogan蛮契合的。

同时,如果用户开启了本地相册的权限,也会对相册中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智能分类,并且筛选出相关内容进行聚合,展示你相册里的美好时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