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似乎成了一个令人沉重的话题。2021年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叶雄医生在加班手术后不幸去世,年仅39岁。同日,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莫湘琼医生也因主动脉夹层破裂而离世,享年41岁。这些事件提醒我们,猝死并非遥不可及,它正逐渐年轻化,甚至发生在我们身边。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因猝死而失去生命,其中43%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下。猝死的定义是: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个短时间定义为6小时以内。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问题,尤其是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形成血栓,引起心肌缺血和缺氧,最终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猝死的高危人群包括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冠心病患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以及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熬夜等的人群。此外,工作忙碌、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体力透支者也属于猝死的高危人群。

猝死前,身体可能会发出一些信号,如短暂的心绞痛、胸闷、胸部中央疼痛、有压迫感或心慌、身体乏力、头晕等不适。这些症状可能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饱食后出现,并且经过休息后可缓解。但如果症状持续超过10分钟或反复出现,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猝死的三大导火索包括熬夜、酗酒和情绪激动。为了预防猝死,我们应该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饮食上要低盐、清淡,多吃瓜果蔬菜,戒烟戒酒,少饮咖啡和浓茶,避免熬夜,坚持适度运动,并保持心情舒畅。

当发生猝死时,心肺复苏是关键。呼吸和心跳骤停后的4分钟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如果在猝死后一分钟进行心肺复苏,且在7分钟内使用体外除颤设备(AED),抢救成功率可达到90%以上,且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虽然猝死是突发的致命性疾病,但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降低风险。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