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车的车速卡死在25km/h,但骑车人的焦虑却早已飙到了100。
9月1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落地。这份新国标是五年来电动车领域最大一次标准升级——它不光延续了25km/h的限速红线,还明确规定:一旦车速超标,电机必须断电,同时要求防篡改设计,防止用户手动“解锁”限速。
央视连续两次专题报道,痛批电动车改装乱象,并高调为新国标“站台”。但在现实中,这份“国家标准”却遭遇了骑车人的集体“破防”:改装生意火爆,商家明码标价,“新车落地、第一件事就是解速”,成了无数打工人通勤生活的真实写照。
监管与现实的拉锯,正在中国几亿电动车用户的日常通勤中上演。而这个矛盾的核心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不是大家不愿守规矩,而是这套规矩太不讲道理。
限速限塑,标准够“先进”了,但跑不快的车,真的适合这座城市吗?
按照新国标要求,电动自行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最高车速不能超过25km/h,二是电机输出必须在超速时自动切断。这意味着,不仅不能超速,还不能“偷偷”加速——包括蓄电池、控制器、限速器,统统必须“防篡改”。
此外,新标准还规定整车塑料件的质量必须控制在整车质量的5.5%以内,换算下来,一辆63公斤的铅酸电动车,塑料件不能超过3.46公斤——市面上那些外观亮眼、包裹感强的小包车,也要集体下架。
从设计角度看,新国标在安全层面已经拉满了“工程理性”:降速、限塑、防燃、防改装。但问题是,技术标准再先进,如果不适配现实场景,最后也只会沦为一纸空文。
以北京为例,一位靠电动车通勤的用户在社交平台吐槽:“限速后我的通勤时间从30分钟涨到了50分钟。地铁不直达,公交太慢,25km/h实在骑不动。早上多骑20分钟,晚上晚到家半小时,一天多2小时,一年多24天,我的青春就这么被限速拖走了?”
城市限摩+电车限速,打工人被夹在“速度真空”里喘不过气
电动车限速的初衷,是为了城市安全。但现实里,它首先影响的,是城市里的普通人,尤其是那些没车、没房、没捷径,完全靠时间换收入的打工群体。
你可以说“通勤慢一点没关系”,但外卖员敢这么慢吗?
一位广州的外卖骑手说得直白:“广州禁摩最狠,地铁也不可能送外卖。我只能靠电动车,但25km/h根本跑不过订单。客户催、平台罚、投诉扣钱,一天跑下来心脏都炸了。”
你可以说“别骑太快注意安全”,但在深圳、重庆这些城市,很多地方就是“没有不快就到不了”的情况。骑慢一点就要走错路口、错过绿灯、逆行转弯,再加上非机动车道本就不连贯、信号灯逻辑混乱……25km/h不是安全,而是“被迫犯错的速度”。
更大的问题是,全国多数城市都在禁摩。很多网友留言:“我不是买不起电摩,是不让上路。”电动车成了唯一可行的通勤工具,但25km/h的设定,让它连“可行”都变得勉强。
一边是“快不得”,一边是“没得选”,这正是今天数以亿计骑车人心中最深的无力感。
央视可以痛批违规,但别忽视了骑手们的痛点
央视最近两次针对电动车“解限速”问题的报道,都用上了暗访、偷拍、专家访谈,指出改装市场的猖獗与安全隐患。这无可厚非。电动车超速、改装、行驶逆行,在很多城市确实酿成了大量事故。
但如果你只看到这些现象,而不去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那只会让监管和现实的鸿沟越来越深。
本质上,大多数用户不是“不愿守规矩”,而是“没法守规矩”。
比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主干道平均车速都在35km/h以上,25km/h的电动车骑上去就像“拖拉机进高铁站”,严重影响交通流畅性。而在很多新一线城市,电动车用户的日常路线涉及主干道、辅路、立交桥、断头路,如果不加速,根本接不住红绿灯的时间差,连斑马线都过不去。
更何况,现代社会每一分钟都在讲“效率”。地铁延误、公交慢点都会上热搜,为什么电动车骑慢了,却成了大家都该接受的常态?
所以,央视可以痛批非法改装,但在批评之前,能不能先为这群“被速度放弃的人”,说一句话?
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给不出更合理的选择
今天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限区限速”“身份识别授权”“车道智能感知”,甚至可以实时根据GPS区域动态调节速度。
但我们还是选择一刀切地卡死25km/h,还防止你自己调,防止商家帮你调,最后导致:改装生意暗流涌动、交警执法疲于奔命、央视反复报道无解……这本质上不是骑手违法的问题,是政策失衡。
别忘了,电动车是“民生车”。它的价值,不是拼科技,而是撑起了数亿人的通勤、就业与生活。
如果政策制定者真心想要安全+合规,就应该拿出一套“速度分级+身份分层+道路分类”的城市治理方案——而不是靠一道“红线”,去堵住每一个想早点到家的人。
尾声:25km/h是底线,不是终点
我们支持新国标,也理解央视批评。
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份更人性化的改革路径:
保留25km/h作为基础标准 允许申请合规型“城市快车”骑行资格
鼓励技术平台提供智能限速方案
对重点人群(外卖员、快递员)提供“特许通勤额度”
同步改善非机动车道、红绿灯分流等交通配套设施
这样,才可能真的实现“更快也更安全”。
要知道,那些拼命想跑快一点的电动车主,追的不是速度本身,而是生活的余地。
他们要的不是解限速,而是别再被城市的节奏甩在身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