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刚刚过去的5月,对于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部部长张洁来说异常忙碌——刚结束7000公里“出海”土耳其的技术需求对接会,又在10天前再次带队4家成都科技企业前往泰国,完成市场技术需求考察……

这只是成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成果不断“扬帆出海”,国际科技合作“多点开花”,越来越多的海外科技人才选择来蓉安家落户。

持续提升创新活力

国际科技合作多点开花

在土耳其杜兹科技园,50余家土耳其企业和来自成都的5家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热火朝天……同样的景象,也曾在成都科创生态岛上演。

2023年11月,兴隆湖畔的一次技术需求发布会,让张洁和团队敏锐地察觉到,土耳其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存在巨大市场需求,“我们其实可以‘反向’向土耳其推介我们的创新技术。”在张洁看来,你来我往7000公里的飞行距离碰撞出的是机遇、是效应、是成果。在土7天时间,他们与土耳其多家企业和机构建立了联系,并成功达成了40余项潜在的合作意向,为未来的互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除了企业技术成果“扬帆出海”外,成都还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方面“多点开花”。

你知道吗?风景秀丽的九寨沟其实还有一个“姐妹”——克罗地亚普利特维采湖国家公园。它们都属于世界上最独特的冷水钙华景观,钙华湖泊、瀑布、森林等景观极其相似,却也同时都面临着气候变化和旅游干扰增强背景下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管理问题。

如何共同保护好这“一带一路”上的两颗“宝石”?答案是共建一座联合实验室。2019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建设的“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为中国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这是中国对外科技合作最高级别平台,也是唯一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2019年以来,实验室围绕九寨沟和克罗地亚普利特维采湖国家公园“姐妹”遗产地生态保育恢复,开展了系列联合研究,合作解决了九寨沟震后大面积裸岩边坡植被恢复重大科技难题。“中克的联合实验室已经成为中国和克罗地亚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希望能够与克罗地亚扩大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交流合作,把双方的合作推到更高的水平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庚告诉记者。

不止于此,除了孙庚所在的联合实验室,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2018年还共同打造了成都另外一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库。

“我们建立了科技人才交流培养机制,科研人员年均互动交流20人次以上,实现国际科研合作常态化。”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原主任李明章说,从成都出发,依托实验室项目,还在德阳建立了涵盖全国不同生态区域猕猴桃种质的资源圃,建成猕猴桃核心科研基地500余亩,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00亩,建立联合实验室陕西中心、贵州中心等。

构建开放创新环境

让海外人才“安家”成都

2023年12月,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法国卡达拉奇与ITER总部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实施协议,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这意味着位于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将邀请全世界科学家来蓉集智攻关,共同追逐人造太阳能源梦想……当在蓉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逐渐打开“科技合作之门”,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海外科学家、科技人才将选择来蓉科研、工作和生活。

这时,构建起一个高水平的开放创新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海外科技人才“安家”成都?探索海外科技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关键一环。

以成都高新区的中韩创新创业园为例,园区已建立了全链条“双创”服务体系和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在韩国已建立8家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底,中韩园已累计引进企业825家,其中韩资或中韩合资企业109家。“园区还设立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基金,规模8.7亿元人民币,主要投向科技、大消费及生物医药领域,吸引了钕娲机器人等多家优质境内外企业来蓉发展,并扶持至善维新、迈科康生物等多家成都本地企业。”

此外,在武侯区桐梓林邻里中心,还设立“成都诸葛国际人才俱乐部”,在社区可为外籍人才提供签证、停(居)留等涉外政务“一站式”便捷服务。数据显示,成都先后引进中国科协海智特聘专家、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继和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等高层次海外人才落户成都。

与此同时,成都也在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上有“真金白银”的支持。记者梳理发现,市科技局修订出台《成都市重点研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重点支持成都创新主体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合作。

“2023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国际性研发机构1家,支持经费200万元;支持成都创新主体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科技合作项目17个,支持经费近300万元。”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文/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