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虽然我们鼓励和支持老人主动拥抱新技术,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逐步转变为参与主体,但也要帮助刚刚跨越‘数字鸿沟’的老人们避免跌入陷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冯文猛说。

“这些骗人的小广告怎么就盯上了咱家老人呢?”3月14日,来自广东广州的李女士(化名)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讲述,76岁的父亲在家刷短视频时,总会收到关于“预防高血压”“治疗糖尿病”的虚假药品广告。“爸爸刷到这样的广告总会让我帮他购买。跟他强调过很多次,这些广告不能信,但没有什么作用。”李女士为此深感困扰。

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曝光十起“神医神药”违法广告典型案例。 市场监管总局图

冯文猛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当前短视频平台上虚假健康类广告频现,反映了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其内容审核体系和信息发布规则尚在逐步构建和完善之中,真伪信息的甄别成为一大挑战;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瞄准老年人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力不足以及对健康的热切关注,通过夸大疗效或虚构产品功能实施诈骗,以此非法牟利。

记者注意到,诸如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均反映过类似现象,甚至有老人点进广告购买药品。来自北京的安先生(化名)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今年75岁,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近期在浏览短视频时被一款药品广告所吸引,声称能有效防治糖尿病。“老人未经核实便下单购买了一大箱,但实际上该药品适用范围狭窄,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使用需特别谨慎。”安先生说。

冯文猛强调,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道路上,亟需社会多方面合力。政府层面应强化良性发展引导和监管职责,细化相关法规政策,夯实信息平台发布责任与追责机制,确保网络信息市场秩序井然;短视频平台也须加强内容审查及相关责任制度,严防假信息横行无阻;与此同时,家庭与社区应当扮演更加积极角色,家人应主动帮助提升老人的健康素养,积极传授防骗技巧。社区则应针对各类新型诈骗举办多样化的教育宣传活动,共同编织起一张保护老年人免受网络欺诈的安全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