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有秋疾,三月难息”,而在秋季患病,不仅难以医治,还很容易留下各种后遗症。中医认为,人体在秋季很容易出现气虚亏损的现象,会表现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等症状,在这个时候,气血的补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中药中,具有补养气血功效的良药,就不得不提及黄芪了,黄芪药性甘、温,属于补虚型的药物,主要是归入我们体内的脾经和肺经,因此,在针对这两大脏器的病症治疗上,黄芪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或治疗效果。

在《本草汇言》中就明确提出看黄芪具有补肺健脾的效果,而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写道,该药可以补气,尤其是针对胸中气陷病中的治疗,会有良好的效果。总之,黄芪功效偏多,既可以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又能益卫固表、利尿消肿,同时,在托毒生肌的治疗上,也能发挥一定功效,因此,它还有着“补药之长”以及“平民补品”的称号,在临床上,同样是这3种病症患者的“福音”。1.脾气虚证本药甘温,善如脾胃,是补中益气的要药,医家李时珍更是经常将其他药物与黄芪配伍,来治疗病症、缓解病情。比如,将黄芪和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的药物相配,在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上,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本药具有升阳举陷的功效,因此,常常会用黄芪治疗因脾虚中气下陷导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而最常用的经典药方,就是李东垣收录在《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黄芪也是治疗气虚水肿的要药,特别是对脾虚水湿失运所导致的浮肿尿少的患者而言,该药标本兼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常与利水消肿的药物同用。脾虚不能统摄血液的运行,经常会导致失血病症的发生,黄芪通过补气生血,统摄血液,比如《济生方》中的归脾汤,就运用了黄芪的这一功效。当然,脾虚也有可能会导致体积内津液耗损,出现消渴,而本药通过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和输布,进而发挥着止渴的功效,例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玉液汤,就有此效。2.肺气虚证本药归入肺经,在肺腑病变的治疗上,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本药能够补益肺气,常和紫菀、款冬花等药物配伍,来共同治疗因肺气虚弱而出现的久咳、气短等病症。3.气虚自汗脾肺气虚的人常常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在针对该病证的治疗上,常用的方药有两个,一是《和剂局方》中的牡蛎散,另一个是朱丹溪的玉屏风散,前者可以益卫固表,补充脾肺之气,后者则对外感风邪导致的表虚自汗,疗效甚佳。【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