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已经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您知道吗?如果养生不当,反倒会引发健康问题。这不,今年54岁的柳女士,就因此常年坚持吃素,把自己吃出了毛病。

在武汉长航总医院普外科二病区的病房内,记者见到了今年54岁的柳女士。昨天刚刚做完手术的她,现在还显得有些虚弱。柳女士说,她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一直坚信的“养生”,最后会变成“伤身”。

原来,爱美的柳女士对自己的身材管控一向比较严格,因此从35岁就开始吃素养生。上周,她中午吃完少量地瓜后,右下腹突然开始疼痛不止,还出现恶心难受。于是,赶紧来到了医院就诊。在经过一系列的详细检查之后,医生诊断她患上胆囊多发结石伴胆囊炎。检查结果显示,柳女士的胆囊内有多颗直径大于1厘米的结石,并将胆囊胀成了大小约20厘米×8厘米的“茄子状”。加之囊底已接近右髂前上棘,对阑尾等脏器造成压迫,如不及时手术,有可能危及生命。而出现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柳女士将近20年如一日的吃素。

武汉长航总医院普外科二病区主治医师陈勇:“主要原因还是考虑她长期吃素,控制体重。经过分析胆汁的成分,常见就是胆汁酸,卵磷脂,然后胆固醇。它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但这个阿姨,她长期吃素,肉食的摄入不是很足够。对胆囊的刺激可能不是那么强。长期的吃素,可能会导致胆汁的成分发生变化。”

而一旦胆汁中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卵磷脂、胆汁酸、胆固醇等成分不能完全溶解,便会析出结晶,形成胆结石。

据武汉长航总医院普外科二病区的主治医师陈勇介绍,患者的胆囊体异常巨大,远超过正常情况下的6到8公分,而是达到了惊人的18到20公分。如此巨大的胆囊在医学界中极为罕见,医生们也表示,尽管他们在临床上见过许多大胆囊的病例,但像这样达到20公分大小的胆囊还是第一次遇到。由于胆囊体积过大,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术后恢复的时间也可能比一般胆囊恢复的时间要长一些。

现在,术后第二天的柳女士恢复流质饮食,肝功能、血常规基本恢复正常,腹痛腹胀消失。胆囊结石在武汉地区发病率还是偏高的。跟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平时还是要规律,健康饮食。还是要荤素搭配,不要大鱼大肉,但是也不要刻意的长期吃素食。”

一旦出现急性发作的腹痛,尤其在进食油腻或饱餐后,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甚至伴随右肩背部放射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时,一定要尽早就医,排除胆系结石的可能。

这些不良习惯也是胆结石的危险因素

胆结石的发生,和日常习惯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1、长期“三高”饮食

这里的“三高”饮食是指:高脂、高糖、高碳水。

长期高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就会超过身体负荷,从而易在胆囊中析出形成胆结石。除了肥肉、油炸食品等以外,还要警惕“假素菜”(如:油爆茄子、韭菜盒子等)、牛油果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长期高糖、高碳水饮食者,过多的热量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引起肥胖。而肥胖一方面会增加内源性胆固醇的产生(每增加10kg脂肪组织,胆固醇合成增加约200mg);另一方面,肥胖者胆汁中磷脂和胆汁酸的含量也会改变,使得胆固醇更易过饱和析出,形成结石。

2、长期不吃早饭

现代人普遍睡得晚,早上起不来,来不及吃早饭是常事,但这也容易增加胆结石风险。

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晚上十几小时的储存和浓缩之后,胆汁浓度在早晨达到最高。如果此时正常进食早餐,胆囊就会排出胆汁帮助消化;但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规律,就增加了胆汁浓缩的时间,容易诱发结石。

大医生节目组的一位记者,有将近十年没有吃过早餐了,结果现场一检查发现,记者的胆囊壁粗糙、胆囊缩紧,可能存在炎症,功能已经出现了问题,以后很可能出现结石。

3、餐后窝在沙发上

吃完饭后,很多人习惯窝在沙发上,此时身体呈蜷曲状态,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还会影响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导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久而久之,也可能诱发结石。

4、久坐不动

久坐是上班族的常态,而长期久坐不动,胆囊肌肉的收缩能力也会变差,影响胆汁排出,从而易造成胆汁淤积,为胆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此外,雌激素对结石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怀孕、盲目补充雌激素等也可能增加胆结石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容易影响脂质代谢,也易发生胆结石;肝硬化患者胆汁成分改变、胆囊收缩异常,患胆结石的概率也较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